翻了翻虾米音乐的Appstore用户评论,发现虾米的核心用户年龄应该在25岁至40岁之间,有固定的音乐喜好风格且大多是重度音乐爱好者,听过数千首歌,甚至创建过多张精选集。通过企鹅的数据来看确实是以70后和80后为主,
这两天断断续续的用了几次,发现槽点太多,先吐槽完再完整总结分析……
槽点太多了 还是挑业务主流程里的来说吧……
推荐
得分:60 无功无过
从推荐的产品设计上看,虾米把个性化推荐作为产品核心优势。整个推荐列表除了热门精选集有用户的参与成分外,其他的推荐维度(单曲,唱片,场景音乐推荐)都是虾米自己决定的,这很大程度上会分流应该给精选集的流量,影响用户对创建精选集的动力。似乎虾米想把推荐的内容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让用户去创造。这不仅依赖于推荐算法的足够强大,还依赖于用户在长时间的超预期体验后,认可虾米推荐的专业度,相信推荐的所有歌曲都是自己喜欢的,然后放心把选择权交给虾米。这显然对于体验很少的新用户是不友好的。
推荐的意义在于帮助用户决策哪一首歌值得听,设计原则是要能在一堆歌曲/精选集里快速找出可能符合自己当前需求(特定场景/特定心情/特定风格等)的歌单。比如下面的唱片店和原创音乐的推荐,只有唱片名,歌手名,歌曲名。用户要拿什么信息判断那一首歌/唱片可能值得听呢?他们的名字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没听说过。我只有两种选择:从第一首开始挨个踩雷听一遍,或者撞大运随便挑一个踩雷。这样的推荐还不如没有推荐。
细节一:精选集的混淆
在推荐列表里同时出现“精选集”“唱片”“新碟”“歌单”多个概念,其实在产品结构上这些信息都是“精选集”,只是这一类精选集是由特殊的用户群——歌手自己产生的而已。把同一种东西用四种方式告诉用户并不能产生什么价值,反而稀释了精选集的价值。
细节二:
槽点满满的登录
得分:20 不及格
第一次见第三方登录后需要到一个过渡页点击一下“确认创建新账号”才能完成登录的设计,而且这个诡异的登录页标题栏上还有个迷の返回按钮……
试着点了一下返回了登录页(选择用哪种方式登录)。我能想到需要这个操作的场景只有登录到了最后一步忽然不想用这个账号登录了,但这是个伪命题。因为用户能通过第三方登录要做这么多连续操作:登录页点击第三方入口→等待第三方授权页唤起→第三方授权确认→等待跳回虾米。如果点错了在第一步就会选择退回到登录页重新选择了,没必要在最后一步还提供这么一个页面阻断所有用户的登录。
我还是相信虾米的产品和交互的能力的,然而能想到这么费劲心思的引导用户思考到底要不要用XX方式登录的唯一原因就是要填以前埋的某一个坑,而且这个坑可能还不小……
至于用户名和登录页的引导文案为什么会采用同样的设计方式,第三方头像因为图片被拉伸而模糊的问题我就不纠结了……
奇怪的偏好数据初始化
得分:50 还是不及格
登录完成后采集偏好数据的目的是:通过便捷的方式让用户告诉我们大致的音乐喜好,能够在推荐这件事情上更精准,避免给一个民谣狗推荐神曲或摇滚,让用户快速顺畅的发现第一首喜欢的歌曲,然后在后续的设计中引导用户持续发现和体验,最终达到留下来的目的。因此这个流程中的设计选择就两个字:准,快。
翻了翻虾米的推荐歌手初始设置,没有尝试和对比选择一个歌手后的翻页推荐数据变化,猜测应该会根据选择歌手的tag拉出相同tag的歌手再混入其他风格流派的歌手。
下面是初始歌手推荐
你们猜哪一张图片是虾米推荐的第一组歌手列表???
答案是第一张图片。等会儿去翻翻AppStore和安卓市场虾米的评论,看看是不是真的年龄这么大(第一个列表的歌手风格很强烈了,学生这个年纪的用户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听歌风格)。
第一组列表的15个歌手里只有4个是华语歌手,其11个是欧美日歌手或音乐家,要去翻翻热门华语歌曲和欧美歌曲的转赞评数量对比,验证下虾米用户的逼格是不是真的这么高。
回到刚才说的初始化偏好数据的设计原则上,一直对采用选择偏好歌手做个性推荐的方式不能理解。如果用户选择了王菲又选择了gunandrose,这时要怎么给用户推荐?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给歌手打什么tag的问题了。对于歌曲和精选集都可以打上明确的品类、风格甚至收听场景的tag。但你能给王菲打什么tag呢?这个tag对于推荐有多大参考价值呢?(不要告诉我就直接推王菲的歌……)
我认为最快与准的方式(基于已经有的数据)是:先选择偏好风格(针对对于还没有形成听歌风格的用户加上跳过选项),根据风格间的收听关系聚类,找出类似“喜欢听A风格的用户有XX%也经常喜欢听B风格的歌曲”关系,以A风格歌曲为主要推荐来源,并补充B风格的歌曲便于用户和虾米快速发现用户的听歌口味,做更精准的画像和推荐。
不选择风格直接跳过的用户怎么办?偶像派歌手,排行榜和神曲怼上去吧。他们会听的基本就是这些了(此处假设设计交互及风格细分的操作负担和认知负担足够轻,绝大多数用户愿意且能够告诉虾米自己的风格,选择跳过的是没有形成固定听歌风格的用户。
再说三个细节问题:
1 对屏幕没有自适应 导致首屏不能展示完所有的推荐歌手名,需要上拉一次页面才能看到所有的歌手,这时再换一页歌手,页面定位仍在底部,这时要看到全部歌手需要再下拉页面。于是选择喜欢歌手的操作是:点击→上拉→换一下→下拉……你们感受一下……
2 标题栏没有页面名称。这本不是一个什么问题,现在沉浸式也挺多的,但鉴于刚才的登录页标题栏都有个页面名称“登录”,这里是不是也应该统一一下。
3 标签宽度产出下拉条(其实这里出现下拉条本身就挺奇怪的……)
作为大厂千万级用户的APP,出现这种低级的细节问题虽然不伤筋动骨,但总感觉不够匠心。
虾米的产品结构很清晰 核心资产是精选集 产品也遵循推荐 索引 制作精选集的产品流程自浅而深展开
对于没有产生任何行为和偏好数据的新用户 最可能产生自己第一次听歌和发现精选集的环节 虾米也把推荐作为打开APP后的默认页面在这个页面新用户能不能快速找到想听的歌曲决定了用户的流失率和对虾米的产品认知
然而虾米在推荐页的设计思路及对精选集的定位上却有些含混不清 推荐的维度多而散 也没有快速精准的传递精选集的价值
对于首次使用虾米音乐的用户来说 在虾米还没有产生用户的喜好数据和听歌行为 此时为减少用户的流失应尽快帮助用户找到第一张感兴趣的精选集 并让用户产生明确的认知:我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符合口味的精选集 在别地方找不到
而对于已经产生了听歌和偏好数据的老用户 推荐就可以依据用户的喜好个性化推荐了
我认为推荐的思路应该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