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狂热的基督徒、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狂热的共产主义者和狂热的纳粹分子之间有显著不同,但鼓动他们的那股狂热,却可以视为同样的东西”。
——《狂热分子》
《狂热分子》一书,作者以随笔的方式探讨了群体运动的吸引力、参与群体运动的人及组织方式等问题。本书呈现的是作者近乎直觉的对群体运动及跟随者“是什么”的判断,但并未细究是否真的是这样以及为什么这样。因此本书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并不是一部权威性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思考之书”。
本书尝试追溯群众运动中“忠实信徒”的起源及人格特质,并基于“所有群众运动的初期追随都以失意者居多”以及“失意者一般都是自愿参加群众运动”的“事实”而提出假设及展开论述。
为什么失意者会想要参与群众运动呢?人在进行归因的时候会习惯于将不好的事情进行外归因,也就是哪怕这种可怜的处境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个性等个人因素造成时也会倾向于认为是环境的错、是世界的错,因此想要这个世界发生改变,而群众运动似乎就能改变现在这一丑陋的世界,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另一方面,失意者参与这样一件“伟大事业”时会使其重新获得自豪感、目的感和价值感,而这些是他们失意时所无法拥有的。
那是不是所有失意者都会参与群众运动呢?答案是否定的。
不是所有失意者都会参与群众运动,也不是只有失意者才会参与群众运动。作者指出以下几类人群是潜在的“皈依者”,包括不受欢迎者、穷人、畸零人、极端自私的人、面对无穷机会的野心者、少数民族、烦闷者和罪犯等。这些人易于产生失意感、容易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可救药,进而促使其产生改变的渴望。
但要投身于群众运动去“实现”这种改变,还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当一个可怜人对其周遭环境充满畏惧,当他无力控制他的生活时,他往往会选择安于现状或无力抵抗。而若是对“现在”的一切都无所畏惧,认为自己拥有无穷力量,他就会不假思索地投身其中。
这些失意者凭借对于世界的恨意而聚集起来。这种恨在常人看来可能是不可理喻的,这种不合理的恨正是失意者想要“掩盖自己的贫乏、无价值、罪恶感和其他缺点”而表现出来的。而这种因自卑而产生的恨往往促使其尽最大努力去掩饰。
拥有强烈恨意、强烈不满的人成为了群众运动的基础,当条件成熟,便会有领袖“脱颖而出”。领袖是”一个务实者和现实主义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梦想家与理想主义者“。但群众运动的成功并不仅在于领袖,更重要的是如何团结群众,如何促使群体自我牺牲。
共同的仇恨是有效的方法,因此需要选定一个共同的仇恨目标。“一如理想的神应该是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的,理想的魔鬼也是如此”,仇恨的目标越“优越”,越容易仇恨。除此之外,通常还会通过说服与宣传、共同行动、保持猜疑等方式促进相互团结。
作者认为在群众运动中存在三类人,言辞者、狂热者和务实的行动者。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若把造星比作群众运动,言辞者就是粉丝中的小意见领袖,引导方向;而狂热者就是“脑残粉”,四处传播,疯狂输出;务实的行动者就是“真爱粉”,巩固数据,稳定输出。
作者认为“群众运动由言辞人作为前驱,由狂热者实现,再由行动人加以巩固”,一个人可以同时具备多种属性,这些属性也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尽管本书论述的核心是群众运动,但作者的不少见解也可应用于其他实践。例如化用群众运动中如何促进团结的方法来管理团队,那便是首先需要设立一个共同目标、树立一个同一的竞争对手,再培养出团队文化,也就是群体运动的“教义”,同时有效利用宣传与说服手段。“高明宣传家所做的事只是把听众心中业已徐徐成熟的意见和情绪引发至沸腾翻滚的程度而已”,换言之,作为团队领导者,应该善于观察团队成员的需要和想法,巧妙引导。
读完这本书,不禁会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我是不是也会把自己的失败更多地归结为外在因素?我是不是畏手畏脚、安于现状?我会不会也将自己的自卑转化为对他人的怨恨?我的自我是否软弱无力,以至于自由对我而言是种负担?因此,在我看来,本书虽然是一本“群众运动圣经”,但也是对普通人的“失意诊断书”,也是管理者的“一剂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