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齐风-还

先秦:佚名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对面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凹。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小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利落啊!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对面这位大哥身材长得好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道。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公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本领高!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对面这位大哥体魄好健壮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南。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匹狡猾狼,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心地善!

【注释】

还(xuán):轻捷貌。

峱(náo):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

从:逐。肩:借为“豜(jiān)”,大兽。《毛传》:“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揖:作揖,古礼节。儇(xuān):轻快便捷。

茂:美,指善猎。

牡:公兽。

昌:指强有力。

臧(zāng):善,好。

【注释】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的手法,对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子之还兮, 遭我乎峱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 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还兮, 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道兮, 揖我谓...
    易道yidao阅读 360评论 0 0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6,195评论 0 18
  • 还先秦:佚名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
    To者也阅读 490评论 0 1
  • 一个字,丑,两个字,很丑,三个字,非常丑~ 作品原文 国风·齐风·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
    至简从心阅读 1,118评论 50 53
  •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兵临城下。讲述的是在二战期间一名狙击士兵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名普通士兵,由于枪法很好,还有就是军方...
    Leo_任阅读 210评论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