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昨天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
大家对基辛格的熟悉,源于他为中美关系发展持续做出的努力,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此后,近半个世纪,基辛格继续为两国关系发展而奔走,在外交生涯中取得非凡成就,被称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基辛格:理想主义者》,本书是得到基辛格本人授权的唯一一本传记,全书足足70万字,生动详实地再现了基辛格精彩的前45年人生。
1.听书笔记
01)基辛格的一生,都是围绕「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实现理想」这个命题展开的。
02)基辛格1923年出生在德国菲尔特。为了躲避对犹太人的迫害、寻找出路,基辛格一家在1938年移民去了纽约。
03)1941年年底,美国加入二战,开始与德国为敌。基辛格做出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参军入伍。从1943年到1947年,他在美国陆军里服役。
04)1947年,基辛格做出人生第二个重大决定:申请到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顺利插班到大二并拿到本科文凭,最终成为哈佛博士。
05)50年代中后期,基辛格做出人生第三个重大决定:一边在哈佛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一边开始充当美国政府的智囊。
06)基辛格的四位贵人:
第一位,在军队里的老大哥克雷默。
第二位,在哈佛大学的导师艾略特教授。
第三位,在哈佛大学的老师麦乔治·邦迪。
第四位,五六十年代共和党领袖纳尔逊·洛克菲勒。
四位贵人,分别对应教学识、带入行、给机会、给投资。
2.听书感想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下榻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
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周总理,与中方团队反复沟通,携手促成了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成为中美关系的见证人,这是他的人生最高光时刻。
此后,基辛格多次访华,持续推动中美交流、互动。
今年7月,虽无公职,依然出差来华,再次到访中国。
最高领导人会见时提到了老人家的两个一百——过了百岁、访问中国百次,表示中国人重情讲义,不会忘记老朋友。
同时,指出美国对华政策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需要「尼克松式」的政治勇气。
这样的排面和评价,为基辛格的百岁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人生结局时的又一次高光时刻。
不同于美国别的国务卿、外交家,基辛格打动我们的是他的多次来华、知华懂华。
在其著作《论中国》中,他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告诉世人:当今平衡全球力量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对于当前时代变局,他在百岁生日前接受采访时明确,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美中两国能否和平相处。
他的前半生,是移民、入伍、求学、从政,而他的后半生,政治和外交生涯,相当大一部分是在为中美关系发展而思考和行动。
就像他自己生前所说,中国已经成为他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他的去世,基辛格咨询公司官网公布的悼念文章,回顾了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里面和中国相关的内容多达11处。
他的传奇人生,跟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50多年前,他曾跨过太平洋,巧妙辗转,勇敢踏上中国国土,敲开东方大国的国门。
50多年后,他以百岁之躯访华,置生死于度外,只为过来再看一眼中国,为两国发展、人类和平尽己所能。
不仅仅需要智慧,更离不开巨大的勇气,让人钦佩。
作为历史书里的人物,他的离世,让人感觉那个年代在离我们远去,越来越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正在慢慢消失,以后我们也只能从历史资料中去发现、了解。
这就是真实世界,无论多么叱咤风云,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最后个人都会随时间消散,走到一个确定的终点。
最后,分享基辛格的三个金句,一起感受这位传奇百岁老人的智慧。
01)假如说历史有任何教育意义的话,那么其教育意义就在于,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正。
02)外交的艺术不在于比对方更精明,而是让对方相信彼此有共同利益。
03)每一次成功,只是为你购买了一张通往更棘手难题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