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是一门大学问,简单的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大道至简。最强的故事,它的力量是宁静的:没有想法,没有评论,只有愉悦。
参加了教育行走,最后的一个故事是张文质老师我们讲了《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张老师没有讲理论,没有讲道理,只是不急不缓地讲述了他和女儿的故事。
作为一个教师更成功的是什么?是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张老师:我的女儿出生时有点先天不足,孩子出生以后四天就开始拉肚子,其实一个婴儿拉肚子是没办法的,便给她喂药,一直到四个月,孩子面黄肌瘦,头发稀疏,所有的头发是竖起来的。我的一个邻居原来的时候对我非常友好,有一天我带女儿下楼,邻居非常吃惊,他说:“张老师,这是你女儿啊?你怎么把女儿养成这个样子啊?你是有责任的哦,我以前很敬重你,现在不敬重你了哦。”他就这么直接的对我说,后来我给他解释是孩子生病了。因为他看到的是事实。我后来从孩子的婴儿期,幼儿期,包括童年啊,有很多的喜好。所以我就想到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最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健康,健康才是人最好的命运,宿命。
(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健康的重要,孩子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面,我经常在湖州寻医问药,她平均半个月就要生一次病,至今湖州所有儿科的名医我都记着,他们什么时候在哪个医院坐堂,什么时候在诊所或者药店坐堂,我都有一张课程表。
(对孩子的关爱,用心的陪伴,每个医生的坐诊时间都能记住,这样的父亲能说不爱孩子吗?这样的孩子能感受不到爱?)
还记得一个半夜,孩子发烧了,我连滚带爬把孩子送到医院,然后吃药,我家里经常弥漫着药的清香。我竟然喜欢上了中药的味道。一个老中医说,两岁半以后孩子的情况就会好起来,当然要注意锻炼。孩子小的时候只要不生病,我每天都抱着她每天都下楼,孩子会走的时候,每天都带她在小区玩,她成了小区里出名的儿童,也是最调皮的。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作为一个生命,她都有质感,那种活泼。不调皮或者是家长限制造成的。
孩子调皮我不是制止她,而是紧跟在她后面,她往哪里跑,我就往哪里跑,随时准备帮助。
(好多人看到孩子调皮,第一时间就是制止,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的天性。还有张老师的陪伴,真的是在用心地陪着伴着孩子成长。)
有一次带孩子去吃饭,孩子上一年级了,孩子一进去就爬在布菜的小桌上跳舞,这哪里像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哦,校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张工,你这孩子只要到了我们学校,不出半年,她再也不会这样了。”他是说这孩子缺乏管教。
从孩子两岁半开始,我带她到处跑,到处逛,完全的倾其全部的力量都花在孩子身上,一到晚上,吃完饭,我就带她下楼;一到周末,我跟太太两个人带她去玩,湖州所有的公园我们都去过。孩子太调皮了,有时候你都意识不到,有一个大章鱼,孩子非要上去,我和太太都不敢上去,孩子要去,我仔细看看没有安全隐患,就让孩子上去,在下面看的我都心惊肉跳。但是这个孩子太有主见,太有想法,太调皮了。
(有主见,有想法的孩子才是独立的孩子,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还有一次在湖边啊,那个湖很浅,告诉她不要到湖边去,她非要到湖边去,我就想那掉下去算了,掉下去我再把她救起来。
(教育有时候就是这样啊,让她受一点皮肉之苦,她会知道生活中的各种危险。作为父母有时候要有一个边界,但是这个边界到底在哪里?在你预计到不会发生太大的危险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哪怕受到一点点伤害。)
从孩子会走路就一直自己上楼,你只要自己走路,我就鼓励孩子,慢一点没事,哪怕你爬上去。孩子会骑自行车时,她是小区里骑得最快的人,而且很快她就把三轮车改成了两轮车。有一天她摔得满嘴是血,把我吓坏了,抓紧带她回家,回家以后发现只不过是牙碰破了,就说没事继续下去骑吧。
(这种对孩子的比较放任,比较放养式的管理,比较多的鼓励,就使得孩子胆子越来越大。我们做老师的一直给孩子太多限制,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让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反过来再埋怨孩子没有个性。)
孩子的语言方面比较发达,在两岁多的时候说了一句惊人之语:“这个墙上的影子到底是我的影子,还是我是这个影子的影子。”她妈妈赶快扑倒桌前把这个句子写下来了,我的女儿是个天才啊。在座的爸爸妈妈,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这种天才的时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想起了周国平老师说的为女儿写日记的事情,记录孩子的语言,一方面是为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而一方面也是给孩子一面镜子,从镜子里观照自己,观照自己的成长。还有张老师对女儿的赏识教育,女儿的一句话,让他惊为天才,孩子会越来越喜欢写,赏识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女儿从小喜欢阅读,一方面有天分,另一方面有家庭的熏陶,她在作文中写到“爸爸晚上出去了,即使回来再晚,总是要到书房。爸爸只要在家,做完家务事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房。”孩子在四年级之前,在写作上没有天分,看不出和其他孩子的差别,人最怕的是跟别人比,跟身边的人比,跟亲戚朋友比,跟同事比,怎么没人跟爱因斯坦比,不跟乔布斯比?
(我们一直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怎么没有想到自己和别人家的父母的区别,张老师女儿的读书主要是靠家庭的熏陶,而不是说教。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陪孩子阅读,或者自己阅读。)
有一天我发现桌子上有一首挺凌乱的诗,我就把它放在一边,可以下午那首诗又放在我的桌子上,我就想这可能是有预谋的,我一看,哇,写的这么好啊,于是我就把太太叫来,太太也说,写的太好了啊,会不会是在哪里抄的?放学我就问孩子这首诗你什么时候写的,孩子说你说写的怎么样啊。我就知道是她写的,写的实在是太好了,我相信你如果能坚持这样的写作,到小学毕业的时候你就可以出一本书!孩子听了非常高兴。
对待女儿的写作,我采取“三不”态度:第一,不指导(坚决反对孩子上任何的作文班,不阅读任何的任何作文选,她要写什么,从来不跟她限制)第二,不修改(孩子有些错误是非常珍贵的错误,真正的与众不同常常表现在错误中,你很细致地帮她修正,孩子就形成了自我的意识系统,就有了所谓的正确答案,要怎么写就有了定数。)第三,不评论(孩子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们和别人比的时候往往都跟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者我们某些经历有关系。有的时候我们错误的指导还不如不指导,最怕的就是不懂教育的认真的老师,不仅会打击孩子,还会磨灭孩子的天性。)
我的孩子学羽毛球,参加了几年,从来没有上场比赛过,老师说速度慢,不能上场;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也不能参加比赛,连报都不让报,老师说她的肌肉差了一点;参加合唱队,也没有参加比赛,老师说她乐感差了一点。我就直接给孩子报名参加比赛,直接找老师辅导,孩子得了三等奖,孩子自己也知道了自己可能真的节奏感差了一点。这个比赛加上父母的支持,孩子感到无比的欣慰。
我带孩子从跆拳道馆旁边路过,教练看见我女儿说:“你这个身材就是练跆拳道的,这个时候练,你要靠老师,等以后练好了,老师要靠你了哦”那时候练跆拳道学费是蛮贵的。我的朋友说“好老师都是贵的,但是坏老师更贵。”孩子学的非常好,但是后来老师走了,我又给孩子找了老师,孩子说不去了,因为老师说她三脚猫的功夫从哪里学的!所以坏老师更贵!
(这完全是我们的整个教育制度所形成的对孩子的某一种否定性,怀疑性,批判性的评价方式的一种体现。做父母的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盲目的相信所谓的专家。)
孩子读四年级的时候,数学开始从八十几分掉到七十几分,六十几分,最后考试考了五十几分。说实话,到八十几分时我没在意;七十几分时,我有点忧虑;掉到五十几分时,我开始行动,我在其他学校找了个数学老师,给孩子出一张试卷让孩子做做看,看看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结果这个老师用一个下午给孩子两套试卷做,后来告诉我孩子数学没问题,两套试卷都考了九十几分。后来我问孩子,你考试的时候怎么考的那么差啊?孩子说“每一次考试,考完了都要排名,然后老师就要在班上点名,然后考的不好的全部站在后排,所以考试的时候我就害怕。”
我就去找老师,跟老师说,孩子要是下一次考试八十分以下,你就直接把试卷给我,就不要告诉她成绩,就说你爸爸把试卷拿走了。老师眼睛瞪得很大,完全不理解。我又说你能不能鼓励她一下,老师说,你说鼓励什么啊,都考试成这样了?
(孩子成绩差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帮助孩子找到原因,而不是埋怨,挖苦,讽刺,很多事情不是老师可以做到的,做父母的要用心的关注孩子,看到孩子成绩背后的东西,比如老师的评价方式,比如孩子的认知程度,这些都是父母应该了解的。孩子成绩差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帮助孩子找到成绩差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进步的方法,鼓励孩子别失去信心。)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好的出身,就需要有一所好的学校;如果没有一所好的学校,就需要一个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就需要她顽强的意志。
张老师讲了孩子初中的故事,高中的故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是孩子的依靠,都和孩子站在一起。没有对学校教育的批评与埋怨,而是通过自己来解决孩子和学校之间的问题,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这样的家庭教育讲座我第一次听到,在故事中学到方法,通过故事反思自己的做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方式。
最后张老师说到教师教育孩子的利与弊:
三大优势:教育的专业人士
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教师生活特别有规律
教师教育子女容易出现的偏颇:
过高期待 过高要求 过度学习
教师职业的内在局限:
事务主义者 职业的封闭性
精疲力竭的体脑工作者
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三个问题:
你的孩子的需求与别的孩子没有任何不同
你的孩子成长的艰难性、复杂性与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父母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大于任何其他的工作
教师教育子女最需要的品格:
耐心 制怒 鼓励 不攀比
张文质:诗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主要著作《奶蜜盐》《教育的勇气》《教育是慢的艺术》《急不得,慢不得》《保卫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