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去走走看世界,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体验,描述“在路上”的诸多词语,越来越体现出游者的价值观。
你的“在路上”是哪一种呢?
跟着旅游团走马观花,各大景点匆忙打卡,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
事无巨细地计划,寻找常规路线以外的体验,享受自由行乐趣的“旅行”;
拿起背包说走就走,看似漫无目的随遇而安的“流浪”;
背负超大登山包徒步,睡袋帐篷炊具一应俱全的“户外”;
还是,经常搭车,睡青旅沙发客机场火车站,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穷游”?
作为一个对世界上瘾的“重症者”,我可能更倾向于“旅行”这个词。旅——跳出自己生活的舒适区,行——用脚步丈量属于自己的世界。

小孩经常会被问一个问题——你长大想做什么?“科学家”大概是中国孩子最多的回答了。在记忆里,我都会回答“环游世界”,这个有些特立独行的答案经常被大人们哄笑,“世界这么大,你一个小女孩儿怎么可能环游得过来。”
也确实,在学生时代,由于资金有限,生性也比较内向孤僻,出门旅游的次数其实不多,找不到同行伙伴往往就轻易取消了原本的出行计划。在那时,“环游世界”确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世界,对我来说,只是存在于游记书刊的文字,旅行者的侃侃而谈,杂志壮美的风景照片,和旅游节目的镜头里。
但是,这样的自己,在江南五城的毕业旅行和上班后各种单枪匹马出差的磨练后,还是成为现在不畏惧独行,说走就走的“老驴”。
妈妈说,你这几年的改变让人意想不到。
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从一板一眼按照攻略,像执行任务一般的旅游,到挖掘小众景点追求体验的旅行,期间经历了种种,受过骗,吃过亏,冒过险,当然走过无数冤枉路,但是他们都成为我旅途大海的朵朵闪烁的浪花,也成为我的独家旅行故事。
“只有你看见的世界,才是对你有意义的存在。” ——《最好的时光 在路上》
透过车窗外的雾气看着橘子洲头雕塑若隐若现,在洞庭湖畔咖啡馆边听雨边晾干衣物;
认真端看彩色兵马俑衣服的纹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下的热泪盈眶;
青城山月城湖乘舟瞬间有归隐的错觉,在上海外滩的五光十色和破败古旧的石库门中迷失;
鸣沙山追星辰银河误闯沙漠坟地像一出自己出演的“盗墓笔记”;
在新加坡把恐高症的自己推上世界最高的双轨过山车,扶着肚子漫步在不知道究竟吃了多少顿的槟城;
在日本遇见最美的夜樱与白日的人潮樱海,环台湾岛途中遭遇铁路交通事故疏散上新闻;
屏息凝神等待着吴哥寺紫气东来的日出却看到最美的云朵倒影,在人山人海的巴戎寺的安静角落读一本书;
清迈清莱寺想学着欧美小哥一样在院落打坐,却发现绝美的摄影构图角度;
在零下三十度的冰雪大世界狂玩6小时,鞋底的暖宝宝竟成了“冰宝宝”;
萧瑟的冬日,独自一人穿过毛骨悚然的甬道,到达北陵的地宫入口……
旅途中的片段,像是万花筒的碎片,稍稍拨动回忆,即变幻出无法复刻的,绮丽的记忆影像。

从最初的错过日出日落,阴天下雨就遗憾不已,到后来的各种随缘沉浸享受在每一刻,自己对于旅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专属自己的体验。
当道听途说的风景,出现在眼前时,那种与周遭真实的共存感,让人感动。
那一刻,仿佛按下了静音键,在你的心里,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被点亮了。

我会贪图便宜热闹选择青旅床位房跟各地驴友侃大山,也会因为地理位置装修风格而选择入住五星级酒店;会热衷寻找街头巷尾路边摊和苍蝇馆子里的当地美食,也会为环境优雅餐点精致的高档餐厅买单;会搭乘飞机快速转换着目的地,也会乘慢速国际大巴享受旅行的实感。
因为旅行,是人生的体验,而体验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是属于你的体验,就珍贵的无法复制。
时常有出入奢华度假村的旅客尽一切可能将自己和背包客划清界线,也有户外老驴讲户外不是旅游表明其强大的环境适应力,还有人说只有矫揉造作的文艺青年才讲“旅行”这个词,“穷游”的都是要省钱不怕死的小年轻。
总之是,对“在路上”定义不同的人群,大多自动隔离开,对自己的定位满意,对非同类往往有一定的攻击性和轻视。奢华游看不起穷游的,反之亦然,自由行看不起跟团游的等等诸如此类。
其实,这些“在路上”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让这个世界,变成真正属于你的世界。对我而言,这些无谓的争端其实没有丝毫的意义。
我想在这世间“走过”,而不仅仅是“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