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祥子从一个上进的、努力的正直青年,沦落成一个自私的、堕落的社会弃儿,是旧社会底层人民难以逃脱的命运悲剧。
抛开时代相关的宏大叙事,从人物本身挖掘出的人性弱点,是现代人重读《骆驼祥子》的意义所在。
当人们替他咒骂命运的不公时,可曾想到,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轨迹,暗藏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认知上的局限。
穷人的悲剧从不在脚底的泥泞,而在头顶的认知天花板。
1.短视思维:方向不对,努力全废
祥子生于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18岁跑到城里谋生。
凭着年轻力壮,腿长步子大,他做了一名车夫。
初入社会的祥子,斗志满满,规划着先拉散客和拉包月攒钱,然后自己买车、开车厂。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憋着一股气地拉车攒钱,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如愿买车。
但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他只顾低头拉车,对一切祸患灾难都置若罔闻。
直到有一天,城外军阀抓人,其他车夫们都不敢出城,他却冒着侥幸的心理,逞能似的拉了一个出城的客人。
结果偏就这么巧,祥子被大兵抓去做苦力,同时失去了用血汗钱挣来的车。
穷人往往身陷短视思维的泥沼,过分看重当前的利益和即时的满足。
祥子若不是冒险去挣那两元钱,若不是为了同行嘴里的赞美而逞能,又怎会遭此厄运。
后来,他历尽艰辛总算逃了出来,并从军营牵回来三匹骆驼,名字也从祥子变成了骆驼祥子。
他再一次头也不抬地扎进了拉车的队伍,并继续把买车当成人生的目标和信仰。
直到有一天在茶馆里碰到了饿晕倒地的拉车老人,他似乎在老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祥子一直以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可老者的车就是自己的呀,结果一辈子到头来也不过如此。
老者的遭遇无疑给祥子的人生规划敲响了警钟,但祥子没有退缩,只是把这件事当作妥协虎妞逼婚的安慰剂。他寻思着既然自己跳不出这个圈,娶什么样的女人不是娶,况且虎妞还有可能带几辆车来呢。
虎妞有钱,也有管理经验,婚后劝祥子放弃拉车,做点小买卖,但祥子很倔,只认拉车一个理。
拉车买车成了祥子的执念,他就像希腊神话中在山坡上推巨石的西西弗,每次临近顶峰,巨石便无情滚落,所有努力都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全废。
当一条路行不通时,勇于放弃执念,及时止损,调整目标,才可能转向正确的赛道。
2.观念保守:对新事物本能地排斥
祥子本性敦厚老实,所以身边也不乏真心待他的人,帮他出主意,给他提建议,只希望他越过越好。
但是,他固执己见,对周围人的好言相劝充满了戒备和防御之心。
在曹先生家做包月时,高妈见他攒钱心切,建议他把钱拿出去放贷,放在兜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钱就会生钱。
祥子虽然佩服高妈的话,可独自一盘算,觉得钱还是在自己手里稳当。
高妈知道他一心想买车,又给他出了个主意,联络20个人搞众筹,大家合伙做事。
祥子听着心动了一会,马上又转念了,好汉不求人,还是自己买比较干脆。
之前还有一家雇主姓方,全家老小,连仆人都在邮局里有存折。
方太太劝过祥子去办个存折,不费事,又牢靠,还有利息。
祥子看过这小折子,上面就印着几个数字,竟误以为是骗局,还怀疑方家跟邮局有串通才热心找他拉生意。
就这样,他拒绝了身边人的所有建议,把钱装在了葫芦罐里,直到后来遭遇孙侦探的诈骗,分文不剩。
越是身处困境、囊中羞涩的人,越容易陷入观念保守的泥沼,对新事物居之千里。
他们往往死守自己心中老旧的信念,不愿意面对和承认世界的瞬息万变,自以为是,陷入恶性循环。
唯有打破自己认知上的枷锁,才可能让大脑更新迭代,生活才有转机的可能。
3.盲目从众: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祥子刚入行时,是个不大合群的人,拒绝参与同行车夫们喝酒赌博的不良恶习。
正是因为他的不合群和异于他人的自律,让他在三年内如愿买了自己的车。
当他在社会的大染缸浸染得越来越久,不断遭遇生活毒打后,他不再相信自己的清醒、自律和要强有什么好处。
尤其是虎妞死后,他被夏太太勾引并染上了脏病,道德也开始出现急剧的滑坡。
他此前所不屑的其他车夫做的事情,他都开始逐一尝试。
为了合群,他开始抽烟,喝酒,赌博,逛窑子,使小坏。
当他把自己得了脏病像讲故事一样泄露给车夫们时,他终于得到了群体的接纳。
大家开始像知己一般同他说话,分享着各自的不堪经验,告诉他买什么药,看什么医生。
只有独处时,他才意识到:虽然要强并没有什么用处,可是毁掉自己也不见得高明。
可一旦见到大家,他又把残余的一点清醒忘得一干二净,不断地堕落下去。
除了染上恶习,他越来越不务正业。
越不肯努力就越自怜,越自怜就越懒惰,越懒惰就脾气越大,越脾气大拉车生意就越差。
但他不以为然,觉得自己比以前舒服了,大家也看他比以前顺眼了。
穷人扎堆,越扎越穷。
老鸦是一边黑的,他不希望独自成为白毛儿。
《乌合之众》中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祥子为了合群,盲目从众,成为他堕落的加速器。
写在最后:
祥子的故事已过去百年,当他在北平的暴雨中一边奔跑一边抱怨命运不公时,永远都不会承认:将他逼上绝境的,不是大兵的皮鞭,不是虎妞的婚床,也不是夏太太的粉红上衣和小福子的坟头,而是他固守的认知局限。
那么多人曾经试图帮助他打破这一局限,但他固执己见,拒绝接受。
认知的贫穷比物质的匮乏更加可怕,它让人在死胡同里转圈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