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粉笔、PPT——这是许多人心中课堂的标准模样。但当我带着学生踩进雨后湿润的泥土,看他们为亲手种下的菜苗欢呼时我深深感到:真正的知识,像种子一样,需要更广阔的土壤才能扎根、抽穗。课本之外,天地之间,处处都是滋养生命的课堂。
教室里的知识是“地图”,但走出门才能看见真实的“山河”。
记得教《悯农》时,我讲得口干舌燥,仍有学生懵懂地问:“老师,‘汗滴禾下土’有那么累吗?”直到带他们去了一次农庄。当小宇咬着牙把一筐红薯拖到田埂,汗珠真的滚进泥土里;当小雯的手被锄头磨出水泡,她红着眼说:“老师,农民伯伯太不容易了!”那一刻,“粒粒皆辛苦”不再是一行诗,而是汗水凝结的生命体验。书本描绘世界,实践才能让文字变成心跳。在菜地弯腰的十分钟,胜过教室里十遍说教。
社会是活的教科书,藏着课本没有的“考题”。
在教六年级时,我曾为班里孩子“冷漠”、“自我”发愁。直到组织了一次养老院服务。起初他们拘谨地站在角落,后来小宇主动帮爷爷剪指甲,小雯给奶奶唱起了歌。回校路上,一个总爱顶嘴的男生轻声说:“老师,那个爷爷的手,像我太爷爷……” 这次“课外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却教会了他们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共情与责任。社区里的人际冷暖,街道上的民生百态,都是无法在试卷上作答,却必须用心灵去修习的人生大课。
“走出去”不是耽误学习,而是让知识长出“脚”来。
常有家长担忧:“去田里、去社区,耽误了做题时间怎么办?” 我的同事张老师用行动回应:她把数学课“搬”到了学校花园。孩子们测量花坛周长、计算种植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枯燥的公式在花香中变得鲜活。更惊喜的是,平时数学垫底的小强,竟主动提出优化花坛布局的方案!当知识有了应用的土壤,兴趣和创造力便自然萌发。 这难道不比死磕一百道题更有价值?
当然,“拆墙”不是否定教室,而是让四面墙变成“任意门”。
我们依然需要安静的教室来打牢基础、训练思维。但若只把孩子禁锢在方寸书桌前,就像把树苗栽进花盆——再努力施肥,也难成栋梁。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满一个“知识仓库”,而是点燃一把探索世界的火把。当学生能用数学丈量田野,用语文记录市井,用双手温暖他人时,他们便不再是被动接收信号的“收音机”,而成了主动连接天地的“路由器”。作为教师,我愿做那个拆墙的人——把课堂的边界,延伸到云朵飘过的天空,延伸到脚步抵达的远方,更延伸到心灵成长的每寸沃土。*因为最好的成长,永远发生在“知道”与“做到”相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