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休假,闲暇之余思考一件事情:感觉没什么成长,有时候工作就是在完成任务而已,结果就是动力不足。
这种想法,跟自己态度有关,跟工作环境有关。
安排回医院讲课,一共有9位讲者,有四位讲者是安排了40分钟讲课实践,其他5位15分钟,我便是15分钟里的一位。从开场开始,我就感到失望了,首先从会议筹备来看,接待组、设备准备组,因为都是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不是对口专业的,所以很多时候也不知道好的接待官及设备工作应该怎么准备。我看见没有设备组的人在,就自己打开了PPT,想自己确认是否可以正常运转。
这一打开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在同时打开了多个播放界面,所以我的PPT不能在大屏幕上滑动。幸好,我知道了这操作,不然待会我上台的时候肯定会很慌乱的。
接着是到讲者的授课了,讲课本来就是一件难事,让台下的听众听得进去,那更是难上加难。从实习到入职,一直在观察,好的讲者身上会带有什么气质。作为讲者同时也是听众,我一直在寻找答案。
一件事情,我们是为了完成而做还是在做的时候可以一石二鸟,获得双倍或更多的效益呢?
就拿授课这件事来说,做好PPT是基石。既然PPT都做好了,那么是否去思考一下我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让观众接收到我所想传递的信息?演讲与口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是不是我们讲的一石二鸟。
作为听众,我在台下是难受的,因为讲者的授课吸引不了我;作为讲者,我在台上是忐忑的,因为我害怕我的授课吸引不了听众。我对一场好的授课的定义是:听完后如沐春风,我花时间在这里时值得的!
越到后面,我看见听众陆陆续续从后门离开了。这意味着什么?这场授课不够吸引。
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个行业的授课方式是不是可以改善一下?市面上有很多演讲培训班,是否可以也往这个方面发展?授课技巧培训班?专门为有授课但希望更好授课需求的老师打造的,在授课前帮他们打磨一下课程,包括语音语调、肢体动作、课件设计等各种细节。
有些事情,不是经历得多就会的,是在经历的过程寻求提升,一开始的刻意到后面的意识化。当看见成长的时候,动力是否会更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