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接受家长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类问题是让家长最难过,最难以接受的。那就是孩子故意让家长伤心。比如破坏物品,伤害他人啊,骂人,故意顶撞等等。
Q1.什么是以报复为错误路径的行为。
A.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的感受入手,当孩子的行为让你感觉到伤心、失望、难以置信、甚至憎恶,而你想做出的反应是反击、以牙还牙,心里想:你竟然这么对我?或者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在针对你、和你作对。当你倾向做出这样的反应的时候,如果孩子的回应恰恰是说狠话、骂人、破坏物品,你就可以判断孩子的错误路径是报复。
Q2.我们自身的原因引发了孩子的报复。
A.如果缺乏孩子的视角,你很难理解孩子的感受。
Q3.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感受。
A1.面对孩子的感受时,家长的一个误区通常是选择忽略:总以为孩子小,知道什么呀?哪能按照他的想法来,那岂不是乱套了?
A2.当我们忽视孩子感受的时候,往往也忽视了他是独立的个体,跟我们有不同的感知系统。
A3.他的感受是真实的,而感受是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不能强迫、也无权批评和更正别人的感受。
A4 认可孩子的感受,如果是因为你的语言或行为让孩子受伤,要承认、跟孩子道歉,并做出弥补。
A5.错误路径的不当行为,让你感觉到受伤、难以置信、失望,甚至是憎恶的时候,你可以用“我句式”来诚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做。
这个句式很简单,就三个步骤:“我感到、是因为、我希望”。
Q4.有的家长会觉得:道歉有必要吗?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做出弥补,比如说给他买一个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是跟他说说笑笑,可能孩子一会儿就忘了,他也很容易原谅我。
A.如果我们能够把错误当成学习的好机会,这恰恰是一个孩子犯错时,他学习如何做的好机会。我们不仅仅在给孩子演示犯错误后可以如何弥补,还给他示范了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和为自己行为担当的责任感。
Q5.如果不是因为我的行为或语言让孩子感到受伤,而是他故意说谎话、说狠话伤害别人,或者伤害我,怎么办呢?
A1.这个时候你就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做一些猜测,去了解下孩子走向报复这条错误路径的原因是什么。
A2 孩子的很多报复行为是因为和家里其他的兄弟姐妹产生了矛盾,所以一个有效的原则是你要同等对待孩子们。
Q6.那当看到孩子打架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怎么样做到公平对待呢?
A.正面管教当中有一个面对孩子争斗的三B原则。
第一个B叫做Beat it——走开,是说家长要确保孩子们看到了自己之后再离开。
第三个B是boot them out——引导他们走出争斗,是说你还可以把孩子从争斗当中引导出来,对他们一视同仁地说:如果你们想打架,就到外面去打。或者你们可以去不同的房间,直到想好不打了再出来。再或者你们一起去另一个房间等解决了问题,不想打了再出来。
Q7.三B原则的作用。
A1.上面的三种做法只是让孩子知道,他们不能用这样争斗的方式来博取父母的同情与关注,也就自然避免了其中一方可能发生的报复行为。
A2.他们学会了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当你不去做兄弟姐妹之间的裁判和法官,你会发现孩子们知道除了吵架和打架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A3.他们不用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而战,就能拥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之间的关系还会更亲密,而不是互相仇视。
Q8.可以用在孩子有报复行为、情绪愤怒,或兄弟姐妹之间打架时用的一种工具“选择轮”。这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A1.和孩子们一起头脑风暴,列出面对日常冲突或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
A2.把这些解决方案画在一张饼图里,每个区域分别写下一个解决方案。
A3.当发生冲突的时候,建议孩子们用选择轮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Q9.除了说狠话、兄弟姐妹间吵架等,孩子们还会有一些行为也是走入了报复这条错误路径的,比如说损坏东西、说谎、不完成作业等等。
A1.很可能是因为大人没有足够信任孩子导致的。
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或者其他任何人,我们就无法帮助他们信任自己。而不自信,也会引发孩子以报复为错误路径的不当行为。
A2.当我们真正相信“相信的力量”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很多以报复为错误路径的不当行为就会大大的减少或消失,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勇气以及对自己的信任,期待一段时间后向我来分享你的惊喜。
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比如说挑衅、损坏东西,是想通过报复来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有的时候孩子一些行为的确是无心的,你不要认为他是在针对你。
【总结】
我们学习了用“我句式”来认可孩子的感受、通过道歉来修复关系、孩子争斗时的3B原则、选择轮以及如何建立信任。
S.十点读书会.《正面管教4》课程
【个人感悟】
面对孩子的感受,作为家长我们不能选择忽略,而是要去认可。
如果是因为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孩子受伤,要勇于承认,并且及时跟孩子道歉,并做出弥补。
“熊孩子”都是“熊家长”打造出来的。父母要好好学习,如何去相信、了解、帮助和引导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