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眼力·千里马
读书时期,课余总爱看一些历史人物的书籍;曾国藩就是其中的一位。
至今都还记得李鸿章请曾国藩相人的一段典故:
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相面后选任。当时曾国藩正在饭后散步,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完毕,两人在凉亭落坐,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是惊讶。曾国藩说道:
“散步时,那三个人我已看过,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喜欢作假,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第三人就是治理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曾国藩的知人善用,曾让我痴迷;自然,关于曾氏的书,我是凡见必买,尽管自己愚钝,但总喜欢放在案头随手拿来看看。
当了教师,“因材施教”成了我的主要标杆,“知人善用”更是整个校长生涯的用人原则;而“识”与“知”,又是“教”和“用”的前提条件。于是,我更加喜欢并研究曾国藩的《冰鉴》,力争在“知”和“识”上有所突破。
除此之外,也乐于搜集一些大师慧识学生的案例。
比如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袁吉六。那时年仅20岁的毛泽东就受到袁老师的特别器重,袁老师更赏识毛泽东的才华和品德,并预言“挽国家危难,其大任必斯人也!”并多次对毛泽东资助,还曾联络诸多老师竭力劝阻了学校因毛泽东组织罢课的开除令。
又如周恩来的老师——南开中学元老、功勋卓著的“四大金刚”之一的伉乃如。15岁的周恩来从沈阳考来南开中学,其气宇轩昂、神采奕奕的相貌,引起授课老师伉乃如的关注。后来品学兼优、才干出众的周恩来更得到伉老师的赏识,他多次对校长张伯苓说,“周恩来是个天才,将来一定会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并不断予贫困的周恩来以资助。
教师的赏识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催化剂,而赏识的关键仍然在“识”上,只有慧眼识得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习惯、爱好、特长,“赏”才能起到正向性作用,因材施教也才能落到实处。
对此,孔圣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否?”
冉有问:“闻斯行否?”
子曰:“闻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其核心意思是,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去实行;子路武勇过人,自然要提醒他冷静谦退。
千里马常有,伯乐的慧眼识人功力亦须长有。在当下更开放、更丰富、更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拓宽被培养者的发展空间,助其成长、成人、成材,伯乐,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