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热播的综艺,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社交恐惧症。
我向来都不是善于社交的人,我更喜欢面对面的真实交流,我更喜欢用电话的方式直截了当与他人交流,刚开始我还下意识的以为:我会不会也有社交恐惧症?
后来在百度百科中搜索了一下这个症状的意义和临床表现,我想我并不是。
观察自己发现,在一群人当中,我会选择以短暂沉默的方式保护自己。
我发现很多地方我都会用这样的方式,比如和一群人吃饭的时候,除非是问到了我,否则我只会微笑示意,然后默默吃饭;要是身边坐的是聊得来的伙伴,我便也可以畅所欲言;如果路上遇上一群正在热烈讨论的小伙伴们,我不会特意去插话或者打断别人,我宁愿自己当个沉默的倾听者,也不会强迫自己去融入到氛围中,化解自己的尴尬。
开口说话容易,选择闭嘴不说话也是我的秉性。
我并不是不愿意和人交朋友,而是向来我喜欢用我自己舒服的方式与人交流。
有的人热情活泼,有的人安静内向,有的人飞檐走壁才觉得是乐趣,有的人坐上一上午也不会觉得无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在心理学上有五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气质类型本身无关好坏,不同的气质类型适合于不同的工作,而且在工作和生活上需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进行互补。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社交这件事情上,后两种气质类型可能会比较吃亏。
之前在一本儿童心理学的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词汇“认知偏差谬论”,即如果他人行为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那么就会认定他人的行为就是错误的,换个我们更常用的词来说,就是“ 偏见”。
在前年热播的《哪吒》一剧中,申公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许知远主导的节目《十三邀》中,罗翔教授应邀的那一期。就是去年在B站上突然大火的刑法学讲学教授,我很喜欢看他的视频,虽然对法学的兴趣不多,但是从他口中的“张三”理解了很多刑事责任。
罗翔教授的一段话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于是承认你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理性是有限的,你整个人就是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
是啊,人这一生都是不断走出自己的偏见,人的认知、阅读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自然对于事件和人的看法或多或少都充满着偏见。
我也时刻告诉自己:不要用你的认知去丈量别人的世界。
我一直相信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就像耳熟能详的那句话“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式来面对世界,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和秉性,是好是坏,靠自己的本性和温良,时间自有定夺。
我向来不喜欢只用片刻或者短暂的相处时间来对他人评头论足。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人的时候,所体现的热情和反应会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上自己,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取悦任何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说明你并没有因为别人而丢了自己。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我们有限的热情里留下浓重的一笔;不必太过于纠结身边人到底是喜欢你还是讨厌你,展现真实的自己就好,不必伪装,那样很累。
真诚待人向来都是我的交友原则,我相信日久见人心。我相信,真实的才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