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国平在《城市的异乡人》中这样写道:“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体现了这个城市的个性,他们源于这个城市的特殊历史和文化传统。消灭了一个城市的个性,差不多就等于消灭了这个城市的记忆。这样的城市无论多么繁华,对于它的客人都丧失了学习和欣赏的价值,对于它的主人也丧失了家的意义。其实,在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里,并不存在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居民都是无家可归的外乡人而已。”
早就在心里沉淀着的思绪因为这段文字而又翻涌奔腾起来。看着新农村崭新而陌生的面孔,也如失去了记忆的城市一般,慢慢丧失了家的意义。
渐渐地幢幢小洋楼从乡村的稻田间冒了出来,各种风格的建筑林立,这是勤劳的人们用尽毕生的心血建造的期盼的家,一砖一瓦,一土一沙,日日夜夜。然而“美丽乡村”其实多为“空城”,老人与小孩是乡村的主人,大多青少壮年活力都到外地务工,进而带回了“时尚”与“创新”。一个哈尼寨子的楼房,在一幢楼里便能识出多种艺术风格——西式罗马柱、中式仿古风、傣式图腾还有演化而来的各种吉祥物。一眼望去村落姹紫嫣红,红、黄、绿、金、银、紫…..真是明艳得耀眼。这样的明艳让我有些不适。呈现出如此“繁荣”景象,与一个没有主见、没有底气的人一般,看风是风,遇雨是雨,到头来不成风也不成雨,这无异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但总归,还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底气和坚守的毅力。又或许,我们本来就不曾拥有过他们。总而言之,我并不觉得乡村的“高楼大厦”有多美,在为经济迅速发展、乡村日益美好而欣慰的同时,也在担忧,这样一个“美丽的空壳”下到底还剩下多少记忆,到底有没有过记忆……
(二)
关于家乡,韩雪在《又见吴中》的宣传片中说过一句话:“家乡,塑造了我很多。”短短简单的几个字,深刻诠释了家乡与“我”之间的微妙的关联。我们身上的很多特点必定是家乡塑造的,不然何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这实质上也是一种群体的价值观导向,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馈赠。古人有云:“北方多富庶,江南多才子”想必也有此缘由吧。
一个人若没有了家乡,也如城市失去记忆般,消减了人们对其学习和欣赏的价值。同时也失去了一种强大的支撑力量。在很多时候,一个人,仅仅只是一个人,而某个地方的人,那是千千万万的人;一个人,只有一个人的故事,而某个地方的人,便有了很多关于那个地方的故事。
我发现,家乡给了我很多东西。自我降生在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开始,她就赋予我满满当当的馈赠:人情、风土、传统、文化….. 家乡赋予我内容,赋予我欣赏的价值。这些都应是我成长的资本,昂首阔步的底气,坚守本真的自信。
每个人无论走的多远,过的再好,没有了家乡,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