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来访者小云(化名),在心理咨询中外化出她内在的两个小人,一个感性爱幻想,自在随心,被她认为有些自私的小a,另一个理智有能力,擅于分析与评判的小b。
咨询师邀请小云分别扮演小a和小b,进行一场对话的实验。
当小b表达对小a的理性分析和指责时,小a感到厌恶和委屈,小云开始落泪……
随后咨询师邀请小b站到小a的立场,小b感觉到对小a的心疼,选择妥协,不再逼着小a ,而此时的小a内心很愧疚,觉得是自己不好,是自己让小b担心了。
对话实验进行到这里,小云说刚才的对话非常像她想象中与父母坦诚沟通可能发生的过程以及面临的结果,她不希望父母为她担心,她渴望在父母心中是个“好”而且“负责”的女儿,能够为父母尽孝。
此时,咨询师提议让小a尝试另外一种可能性,想象下小a除了感到愧疚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回应方式。
小云立刻回答,其实她自己也曾幻想过,可以很坚定地,在父母面前表达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直接的反抗父母。
咨询师提示,小a已经接收到了小b表达的心疼和妥协,她也许不需要去对抗了,那还可以怎么回应呢?
小云突然说:“我自己会活得很好的。”
咨询师进一步,邀请小云尝试说出一句话:“你们放心吧,我自己会活得很好,请你们相信我!”
小云沉默了,她顿了顿说:“我说不出来,说不出来那个相信,可能我自己就不相信自己,所以我也没那个底气让他们相信我,我就是一个没什么自信的人……”
02
小云很聪明,她很快意识到内在的两个小人,有一个很像自己的父母,特别是那个严厉、权威的父亲,父亲对她抱有很大的期待,可她很清楚那个期待中的人,并不是真实的她,她没有办法满足父母,替父母的期待负责,但与此同时,她又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和关心,能理解父母对她的好,所以她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怀疑。
真实的自己,与父母期待中的自己,反复的冲突、纠缠,消耗着她的能量,限制了她的选择和发展,让她干脆自我放弃,避免去做出选择,直到某个时刻,她再也无法回避时,来到了心理咨询中。
小云说,可能我的心里还有一个小c,当她看到小a和小b不断在打架时,小c可以很清晰的观察,不过却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无法前进的状态让她卡住了,如同她的个人成长,就此停滞在了某个发展阶段。
这是心理咨询中的故事,而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像小云一样,对未来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容易陷入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中,面对这种两难境地时,我的心底浮现出一段话:
“我相信自己,意味着对你们的背叛,这种背叛与我对你们的爱,对你们的忠诚背道而驰,于是我只能选择——怀疑、限制甚至否定自己,这样我们就能保持一致了,我们就不会分离了。”
在体会这段话时,我的内心很哀伤,一方面我能感受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刻的爱与羁绊,彼此的需要和连接,另一方面,我也很悲痛,也正是因为这些束缚与捆绑,孩子不敢放心的去做自己,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而父母终其一生也被父母的角色所绑架,没有了他们自己的真实。
03
如果一个成年人,可以很确信自己想要什么,清晰未来的方向,敢于选择真正热爱的人生,那意味着一个成熟而独立的个体,有着清晰的边界,自我负责的态度,同时,那也意味着与父母的高度分化,意味着在心理层面与父母的羁绊分离,意味着成长带来的“背叛”,这种“背叛”需要被成全,需要被信任,一种来自父母给予孩子的愿意相信。
可对于父母来说,不论意识如何表达,潜意识层面的真正放手,允许孩子的成长,信任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终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特别是在中国的家庭,“百善孝为先”,孝顺被放在了首位,我们的文化对于“背叛”是历来忌讳的,“忤逆”一词就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棍棒家法,可以看到子承父业、家族企业,我们的文化让我们更善于利用和分享资源,更能发挥集体制度的优势,与此同时,这也给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分离与独立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时代变了,变得多元,变得个体化,变得更包容。
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都保持一致,我们开始尊重个体选择的自由,这是文化的进步,也是必然。
只是这些变化,在集体潜意识层面,仍然面临着冲突,面临着代际的“强迫性重复”。
04
分离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艰难的,这其中,信任尤为重要,父母信任孩子,给予孩子离开的底气和勇气;孩子信任自己,也信任父母,能够一步三回头的离开父母,离开最初的家庭,进入新的组织或家庭,就是在这种信任感的贯注下,孩子才会愿意去信任他人和世界,信任自己是被祝福的个体,是被爱与慈悲拥抱的智慧的存在,信任自己本身的完满。
这一切,最初的源头,也许来自父母也愿意信任自身,相信我们自己也是独立、完满的个体,我们除了父母的身份,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身份,其他的可能性,不论年龄,不论性别,不论层次,而当父母真实活出自己的时候,对下一代既是一种最好的示范,也是最美的祝福吧。
最后,也祝福你们,信己信人,让代际传递中的“糟粕”在我们这里中止,将信任与祝福的 “美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