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曾任教耶鲁大学的教育评论家威廉.德雷西维兹(William Deresiewicz)探讨读大学的真正意义,值得站在人生新阶段路口的年轻人咀嚼深思。
“投资报酬”——现代人谈起大学时,经常冒出这个名词。花多少钱读大学,读了大学又可以让你赚多少钱,诸如此类。大概没几个人会追问读大学应得的“报酬”究竟是什么吧?是赚更多的钱吗?只为了找一份工作吗?说到底,读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高等教育的问题在近年持续发烧,包括学费逐年涨价,学贷升高,以及新一代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窘境;我们也讨论大学的未来,预算紧缩和远程教学是如何影响现有的学院形式;还有事关长远发展的国家竞争力,二十一世纪的劳动力,科技和工程人才。我们讲东讲西,就是从来没讲过快乐幸福和社会的健全性,好像只要有了钱,这两样东西就全搞定了似的。
读大学,是为了谋求好工作?
诚然,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工作很重要,财务安全感很重要,国家富强也很重要。问题是,只有这些东西重要吗?人生不只在于一份工作,工作也不只是为了一份薪水,国家更不只在于其财富。同样的,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谋得养家糊口的技能,你存在的意义也不只是为了为赚钱贡献给国家GDP而已。别理那些政客或理财专员的胡说八道,读大学的根本才是你该常存心中的思考。
可惜的是,现实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什么“十大热门专业”、“十大热门领域”总是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十大热门专业”的排行是指就业市场中最被需求的人力,并不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科目;“十大热门领域”排的则是平均所得而非工作满意度;万一选到排行榜外的冷门科目,例如人文史哲和本国语言,则免不了要被问一句“你学那个要做什么?”。
我不懂这些务实主义者在紧张什么,孩子们又不是抢着上哲学家康德或米尔顿的思想理论。目前大学生主修英语的比例约占3%,商业科目则占21%,比艺术和人文主修加起来的一倍半还高。在1971年的大学生普查中,73%的大学新人将“培养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勾选为重要或非常重要,选择“财务上的高度富裕”(请注意,不仅仅是富裕,而是非常富裕)者则占37%;2011年时,此二者的比例几乎对调,变成了47%与80%。30年来,人们一直在鼓吹名利即幸福的价值观,如今学生都认定读大学就只是为了谋一份工作,能怪他们吗?
人人都需要工作,但也需要健全的人生。假如把上大学当成投资,它会有什么回报?你养小孩、跟朋友相处、听音乐和读一本书又会有什么回报?凡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都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要是有人跟你说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技能来交换利益,一定是想把你降格成茫茫职场中的区区一员工,市场上的冤大头或待宰羔羊。当我们自问读大学是为了什么时,答案就取决于我们能保留多少完整的人性。
高等教育是为了学习思考
读大学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要学习思考;虽然陈词滥调,但它仍是事实。所谓的思考不单是指学科所需的心智技巧,也是对事物抱持怀疑和探求实证的习惯。学着思考就是要你不去仰赖别人给的答案,别把事物视为理所当然,如此才能得到属于你自己的结论。
在学习之前,你得先进入空杯状态。你并不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到大学来的;从出生以来,各种思绪和情感,各种偏见、迷思和假设、价值观,已经刻写上去。借用艾伦.布鲁姆的句子:“你的灵魂是一面镜子,映出周遭的一切。”指导新生课程时,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对任何主题发表立即的意见,想来是他们习惯使然,让他们急着把解答套用各种事情上。(此一现象倒也不只发生在十八岁的孩子身上。)
社会常让置身其中的人看不见它的真实面。我们活在各式各样的宣传策略里:广告、政论、时事报导、流行文化、网络社群日复一日交换的无聊动态;从亲友之间劝慰的白色谎言,到我们的自欺欺人,都是为了消除自觉的威胁,柏拉图称之为doxa ;意见或臆见,是强而有力的,足以在任何人心中发挥影响力。真正的教育,首要之务是提升我们的层次,使我们脱离doxa 的影响力,同时也学会辨识它、质疑它,思考因应它的对策。
在施教者这一侧,马克.埃德蒙森曾自述十七岁时如何蒙恩师提点,使他免于沦为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这位恩师所使用的方式正和苏格拉底相同,便是在问答与对谈中重复学生的意见,或是逼学生再一次自问自答。作老师的把主题拖到亮光下,叫学生自己设问攻防或旁加观察,他再逐一击倒,藉批判性的机智来呈现该主题的真貌,如此培养学生的知性。重点不在于用学生的意见来取代老师的,而是把老师的佯攻转化成陌生、局促且充满怀疑色彩的情况——这才是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么。
“大学不真实”正是长处
为何读大学?持否定观点的人常说大学“大学不真实”,但那正是它的强处。在大学的数年之中,你可置身于真实世界之外,也能放下家庭和就业的包袱,用超然的角度去观察并深思。它让学生有“预先的机会”,学者安德鲁.德班科(Andrew Delbanco)直言“在被生活压力吞没之前,有一番思考与反省。”你也可以像埃德蒙森那样在高中时就开始思考人生,前提是能够摆平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升学压力。大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学生的年纪:站在成年的起点,却不必受到那么多成年社会的束缚,在人生正式开展之前有一个自由的空档。所以它带着梦幻和冒险的浪漫色彩,学生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好处。
好处之一就是“教授”。理论上,你可以自力学习如何思考,但那样的效率不佳,容易有闭门造车的后遗症,而教授可以从旁提点,像是假设情境、增加切入问题的角度等等,使你思虑周全,能够在精准、按部就班的规范下顾及必要性。我的恩师卡尔.克鲁伯(Karl Kroeber)便曾经描述这个角色的首要使命不只是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内化最甚的预设立场”,更包括“最激昂鼓躁的内观,而那多半会发展成谬误。”你总是会希望有个人能在你犯错的时候来说一声。
教室和寝室,大学教育的两端
同侪也是大学能给你的另一个好处。你们平起平坐,能共同质疑或为任何主题而辩论。“深夜哈啦大会”常是许多人最难忘怀的大学生涯片段,学生们总在这时耻乐参半地聊些违反智商的东西。话说回来,教室和寝室其实是同一根棍子的两端,前者把观念放进你的脑袋,后者使它内化;你在前者必须严谨,但在后者释放压力。作家刘易斯.拉朋(Lewis Lapham)这么写道:“如今回忆起来,我在耶鲁之所学,绝大部分是跟同学们一起窝在教堂街上唯一的通宵餐馆里,透过恣意不羁的漫长对谈而领悟到的;而我们讨论的主题则是借自英语课或哲学入门课之类的课文选辑,从神、人、存在,到普鲁夫洛克的桃子。”
大学不是学习思考的唯一管道,却是最好的一个。我敢肯定的说,假如你没在大学毕业前着手开始学这项工夫,那么在往后的日子里,你要学成它的可能性就很低了;所以,把大学四年全拿来做职技专训实在是太浪费了。大学的宗旨是使你活出更觉醒、更明辨事理、更自在也更充实的人生。我曾在拜访布尔茅尔学院时与几个大四生谈话,其中一人曾说:“毕业后要如何实践我的两性平权理念,就是我从布尔茅尔带走的疑问。”我喜欢第一句,但我更爱第二句。真正的教育会让你带着求问之心走进世界,而不是只带着你的学历。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jintsudu(速读记忆),快速阅读、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等高效学习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