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共7集,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各占一集,莫言独得两集。
前四个作家拍摄的很成功,对刘震云可能是坏的印象先入为主,所以总以挑剔的眼光看片,感觉不好。莫言的也不错,有几个小片断很动人。
这些作家的作品都看过,但都是早期作品,多年来几乎不看小说了,觉得是浪费时间,看完纪录片后,决定再选一些他们的作品来看。比如阿来的《三只虫草》,《蘑菇圈》和《河上柏影》。因为惊喜地发现,我和阿来有共同的爱好 – 对植物的热爱。这三本书从名字上看,都与植物有关。看完他的这一集,我立刻在网上下单了马炜梁的《植物学》,同时还买了一本《园林植物学》。阿来大约收集记录了七八百种植物,我也想重新开始我的植物考察与记录。多年前做了一些植物档案,但因为WORD文档插入照片和编辑文字不那么容易,这个工作不了了之。几年过去,新的工具出现,再作类似工作似乎容易了,我要重新开始。
写作能让人深度思考,这些优秀的作家以写作透视人生,写尽人间悲凉与繁华,目前无一例外都有着沉静与淡定的特质,在镜头下基本没有平常人的失措与做作。看到高密东北乡的小农民莫言身穿黑色西装,头戴礼帽,倘佯在罗马街头,毫无违和感;缓步走到领奖台前,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奖奖牌,不悲不喜,心头无由的欢喜,文学带给他从容与自信。
贾平凹是一直喜欢的作家,虽然自从废都以后,对他心生嫌恶,但他的后期散文简直通鬼神,老熟的象西北窑洞里修炼了千年的老狐,一字一句都跳动着生命的火焰,让人读了只会喜孜孜地在那儿发呆,不知说什么好。这个纪录片里的他,看起来健康朴素,心神踏实。
阿来,除了早年的《尘埃落定》觉得写得好之外,后来没有几部喜欢,尤其是去年看的《格萨尔王》,简直毫无神采。但看了这个纪录片,又有点喜欢他。他说:“我不爱我的家乡,现在……有点爱。” 简直太可爱了!特别懂他的这种想法,他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很了不起。
他的家乡是落后的藏区,自然条件艰苦,父母情感粗糙,在这片土地上,他没有得到过温暖,自然就不爱。如今有一些声名,再回家乡,所得尽是温暖和笑容,所以萌生了“一点爱”。
迟子建不一样,她生在苦寒的黑龙江漠河北极村,但家人都很爱她,后来又有恩爱的丈夫,所以她从头到脚都流露出温和活泼的气质,人也长得漂亮。也是很多年没有看她的作品了。看完纪录片,决定看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本书是她在丈夫遭遇车祸去世期间写的作品。还想看她的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因为对祖国边疆一直有不着不灭的兴趣。
毕飞宇的作品看了不少,但没有追着看的动力,与作者的气场不是太合。这个纪录片里他开篇说:“我的父亲来路不明”,我狂笑不止,倒是个坦率利落的人。仍然没有再看他书的欲望。
刘震云,可能是受当年丑闻影响,打开纪录片我就开始冷眼看他,然后就觉得果然不是什么好东西,虽然是作家中的颜值担当,可是那一幅油腻的作派完全使颜值失了颜色。一个小说家,又是作编剧,又是去演讲,抖机灵,说段子,让人讨厌。同样的严歌苓就不让人厌。好多人推崇他的作品,于我却是可看可不看。擅长细节描写,语言信息量大,故事推进严密,是他小说的特点或者说优点,然而就象蔡京的书法,如果这个人不好,艺术造诣再高,终归是憾事。
莫言,看了他的不少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但自从他得了诺奖之后,索性一本也不看了。非常喜欢他的沉默,无论面对谁,他都报之以平静如水的面容,偶尔的微笑与动容,让人觉得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内心仍是丰富与敏感的。看了纪录片,仍不准备看他的新作。如果没有特别能打动我的点,我是不会再轻易花时间在小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