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梦澜“叶”活动
这是一篇像刀子一样的文,还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快刀。
先说故事的情节。
开始头读来,就像清晨的阳光,照在哪里哪里就亮了。
本以为会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文,没想到第二段就暴露了一些不寻常。
字里行间没有提到是什么地方,可是处处都露着异样。
原来是监狱,监狱里的人都一样,又不都一样。
一样的是都是犯了罪的人,不一样的是犯的罪不一样。
介绍完她们的日常后,主角俞佩华出现了。
她的出现不是影视剧里那种,在狱中软弱无能被欺凌,或者当大姐大欺凌别人。
而是跟日常的出现,就是在排队照镜子。
还是她难得的一次在镜子面前看自己,她想看看自己,有害怕看到自己。
原来,这是她在监狱的最后一天,她就要出狱了。
方敏是监狱管教她的人,她告诉俞佩华最后一天可以不用去做工。
但是俞佩华拒绝了,因为她习惯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黄童童。
她们才认识一年,可是同病相怜。犯的罪一样,都是杀害了欺负自己母亲的人。
惺惺相惜让她们感情颇好,看到她们两的相遇相知相惜,我生出一种错觉。
我觉得,她们虽然犯了罪,但她们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
但是,如果这篇文章是按照我这样的理解写下去,那么就难免千篇一律了。
所以,我们不妨耐心读下去。
读下去,一个叫陈和平的编剧出现了。
他是方敏的同学,找方敏是为了编剧素材。
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找到了俞佩华。
把她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还邀请了出狱的俞佩华观看。
这个舞台剧,把俞佩华的犯罪经过演出来了。
可是,她的动机是什么,始终是个谜。
俞佩华看完剧,没有任何表情,全程做得笔直,看了一半就走了。
她在门口等着方敏,她买下了黄童童最喜欢的那个洋娃娃,想托方敏带给黄童童。
得到的消息是,黄童童不在女子监狱了。
这时候,她追问方敏的表情和呐喊,不仅让方敏理解了她当面犯罪的心理,也让读者心头一惊,她真的不可驯服,哪怕已经有了十七年一成不变的训练和教化。
至此,黄童童去哪里了成了迷案。故事就这样,像被一把刀一样斩断了一样。
再说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精炼,一点不拖沓,就跟这篇文章一样,像一把锋利的刀。
句子不长,表达也不晦涩。
读来让人有一种来碰碰车的兴奋、惊喜、还有遗憾。
比如,在这里,时间特别漫长。又特别清晰,每一天她们算的清清楚楚,像用刀子在心里刻了一道做记号。
先说狱中的日子清苦难熬,接着又说她们记得清楚,如在心上划刀子。
看得我胸腔一紧,像一个粉色的气球,突然就被针刺破了。
再如,厂子里有七八十人,年龄不同,动作也有差异。但她们有一致性,面部没有表情,专注让她们显得更为机械。
先说不同,再说相同。这相同的似机械,不就是在说她们被磨平了棱角,失去了激情么。灵魂无处安放,肉体与机器融为一体。
又如,方敏说,可不能小瞧她们,要是由着她们的性子,不少人可是致命武器。当然大多数人与外面的人相差没想象的那么大。
先说她们确实危险,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是天生的恶。
我想这里大概是在说俞佩华和黄童童那类的人。
所以,我们到底该同情她们,还是对她们保持警惕呢?
这个问题,我在文中一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
我以为俞佩华是迫不得已,可是最后,她是偏执过头。
偏执是把刀,可以伤人也可致命。只是,死了的人真的该死吗?活着的人还能重头再来么?
最后说整体感受。文章基调像是平静的海面,但是内核却像是看不清的深渊。
首先是主角俞佩华,一位化学老师。有个三口之家,可是却用了与她身份极不相称的方式杀害了他的叔叔。
进去以后,她对自己的严格令人动容,一直表现优秀,年年都是劳动楷模。
可是,她的家却像是沙滩上的沙堡,海水一过,家就散了。丈夫离他而去,儿子潦倒不堪。她自己还在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中。
其次是她的狱友,黄童童,一个残疾人。在大多数眼中,她是弱势群体。但是,她的双手也沾了血。
还有那个睡在俞佩华上面的女人,床头有一幅儿童画,她用布遮住。
虽然没有说她的事情,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也是逼不得已。
大家都不愿提及过往,不是因为管教改变了她们,而是她们本来就不是天生的魔女。
这里面的每个人都像方敏说的那样,其实很多人都是普通人。
这么多普通人进来了,那是什么让她们这样了呢?
虽然文中没有明说,但她们似乎都有逼不得已的原因。
仔细一想,能把人逼到这份上,那真不是一般事。
普通人遇到了不普通的事和人,就一定是普通人受伤么?
社会问题千千万,我们在看别人的故事,也在经历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