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里有一句台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似乎每一代人都具有每一代人的精神气质,而我们的这个时代,仍然不缺的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正对知识有渴求,真正有远大志向,立足于实现自我的人。
最近刚完成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的两个周里,我几乎每天都会起的很早,在八点之前赶到图书馆,然后一待就是一整天,在10点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时离开。在这一天的时间里,不管我是在不断的刷手机,看电视剧电影中度过,还是真的静下心来去复习章节内容。或许会有些许的自责和后悔,但每当我踏着夜晚的蝉鸣回到宿舍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成就感,特别当作为最后一个回到宿舍的人时,那种平和的满足感最强烈,即便那一天的时间我都是在荒废中进行。
更有意思的是,我的一个朋友,她是院里的学生会主席,在我的认知里,学生会主席就是那种能力很强,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也很强,身边应该不乏仰慕追随的人,应该不会缺乏好友知己的人。但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我了解到了她的宿舍关系的紧张与尴尬,她总是那个刻意被孤立的人,与室友时间的相处更多浮于表面,有时彼此之间似乎达成一种虚假的默契,用着双方都确信的谎言去沟通。比如当她室友在图书馆待一天时,回到宿舍却说她在图书馆一直在刷手机,根本没有好好学习。而我的朋友告诉我,当她室友这样告诉她时,她感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恶心,努力就是努力了,为什么要说自己去玩手机了。我是一个对很多事情都难以决定对错的人,就像这位朋友一样,我难以去评判她们之间的信任,究竟是谁出了问题。好在今天所写的内容也与之无关。
无论是我假装复习得到了满足感,还是朋友室友的也许好好学习了却谎称玩了一天手机,抑或者是朋友的室友的确玩了一天的手机而朋友不信。两件事情的指向正好暴露着我们的焦虑,我以及我周围的很多人都处在非常焦虑的情况下,当看到别人努力时(即使这个人并没有真正的努力,而是我们主观的感受到他的努力),我们会不舒服,注意力无法集中,变得不安,变得忐忑,变得烦躁。这种不自在的感受便是焦虑。焦虑本来的主要来源是时刻担心失败便会产生紧张的焦虑心理,然而当我们把担心失败转移到害怕被别人超过,害怕自己没有别人优秀的时候,我们也会产生这种焦虑。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防御机制,比如,一个人因为害怕被伤害而拒绝一段感情,这就是我们自身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由很多种类型,在我们产生焦虑这种不自在的感受时,我们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解除这种焦虑。我通过自我欺瞒的方式缓解了我的不安,而朋友的室友通过欺瞒他人的方式去缓解担心被别人超过的不安。而朋友呢,似乎也陷入着害怕别人比自己优秀的不安中。
在学习上,我见过两种人,一种人,她学习的关注点是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评价学习的方式在于自我提高,自我进步和知识的深入理解,这种人被称为具有掌握目标的人。而另一种人,学习的关注点在于超过他人,表现出众,获得冠军,成为胜利者。评价学习的方式在于获得最高分,在竞争中获胜,与之对应的便是具有表现目标的人。前者关注自身,默默耕耘,心境平和,不争强好胜,内心比较简单纯粹,而与自己有关的因素都属于比较容易掌控的因素。而后者关心外在和他人,他人的因素与我们自身而言就会难以控制和预期,学习中与他人进行比较,情绪受他人影响,以燥易怒,也会想很多。
事实上,那些总是处于浮躁中的人,对学习更多的抱有表现目标,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知识,自己是否有提高和进步,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超过他人成为一个胜利者,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的快乐和满足来源于超越他人,当这种不可控因素太强大时,就会陷入巨大的焦虑中。
而持有掌握目标的人,不关心自己的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人,只要自己的能力,知识在提高,他们就会表现的很开心。他们从自身可控的因素努力出发,不关心周围的人怎么样。于是,往往关注的事物比较简单,也会比较容易获得满足和快乐。
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持有掌握目标的,但我不否认,在现实生活或者教育中,也不缺反持表现目标的人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例子。但是从个人长远的发展和理想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我觉得持有掌握目标的人比表现目标的人,格局更大,心胸更广阔,对知识的渴求和思考更强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很好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擅长什么以及不擅长什么,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把自己努力学习的意义放在自我能力的提高上面,而不是与他人相比。这也是为什么读书能消解大多数人的焦虑所在,只有真正的使自己充满知识,我们才有足够的底气与自信,去长成一个大气的人,去长成一个真正充满智慧办大事,有理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