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回城。家人送我到车站。
取票,进站。
和我一块往站里走的是一家三口。
男的拽着拉杆箱,拉杆上放着一纸袋,里面伸出几对鸡爪子,两两一对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绳绑着。男的一边照顾着怕刮着周围的人,一边跟妻子说,“你看,没装好,应该找个袋子装一下。”
女的说,“应该把爪子剁掉。”
我不由得多看了他们两眼。原因只有我知道:我的拉杆箱里也装着四只杀好的老母鸡,只不过,我装箱时把鸡爪子全剁掉了。
我想到了出门前,母亲和家里人给我准备返城东西的情形。母亲知道儿媳做完手术想喝老鸡汤,立马把正下蛋的母鸡杀了,本来我说两只就够了,她坚持杀四只。鸡舍里一共五只。挑黄豆、选芝麻、带包子丸子,唯恐带的少。还怕东西不好,让人笑话,问了一遍又一遍。其他亲人,也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有自家产的,也有亲戚朋友送的。也一样样往箱子里塞,也一样的怕东西不好,让人笑话。……
他们的儿子跟爸爸一样高,大概正读高中吧。一身运动装打扮,背一双肩包,双手插在羽绒服兜里,走在父母中间。正在抱怨着什么:“又来这一通,说不拿,说不拿,非得硬塞!烦死人了!”
没人理会他。
他接着说,“我再也不会来了,这是最后一次来了,绝对的!”
“不就这几天么?坚持一下不就过去了么?”爸爸转过身,斜了一眼儿子,说。然后用手扶了扶拉杆箱上的纸袋,接着说,“箱子里有个塑料袋,一会得把它套上。”
“这不是想看你一眼么?见到你不就放心了!”妈妈含着笑意说。
“看我一眼?这下放心了吧!”儿子恨恨的说。
再往前走,进站了,就和他们分开了。
我能想象的出,他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到大孙子时的高兴,和唯恐招待不周、甚至“谄媚”般的不知所措。也想象的出大孙子这不满意,那不满意的专横、不自在。不是嫌脏,就是嫌冷,居高临下,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讨好”不屑一顾,甚至厌恶。完全冰火两重天!还有年轻的父母夹在中间,一边哄小的,可能也埋怨他不懂事。一边给老人解释,怕老人伤心。
这一幕,在过去的几天内,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很多家庭中上演。
以后,我的孩子、我、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是这样?我想。是不是每一个在城市立足的农村人,都应该想一想。
是不是应该想:
如何让下一代理解和接受城乡二元状况,让他们明白这才是中国,才是中国的现实。明白生活不仅仅是西餐、飞机和五星级宾馆。
本来,这应该是一笔财富。那孩子不懂,他其实多了一份城里同学没有的宝贵经历。他在肆意享受城市的方便快捷、现代先进的同时,发现竟然还有那么不方便、不卫生的地方,没有暖气,没有网络,厕所是那么脏。生活在那里的人有时间不学习,光赌博。最关键的是自己的亲人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当然,也可能有纯朴。
这就是经历,就是生活体验,也是眼界。这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只不过他自己还不知道,也没人给他讲而已。当然,也许父母给他说过,他不理解,总以为自己受了委屈。他不知道,不理解农村,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学习不仅是读书,还要读江河山川,更要读我们生存的环境,脚下这片坚实可爱的土地。
那孩子也不懂,其实,在目前的中国,谁也别装,什么城里人,农村人,只不过一个表述罢了。往上数几辈,都是戳牛屁股的。装啥装。以那孩子为例,他父亲或者母亲,就是农村人。没有父辈的努力、奋斗,生活在乡下的,不仅是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他。说他数典忘祖,一点都不过分。自信不等于傲慢,包容要强于狭隘。
是不是还应该想:
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差距?
其实,所谓的城与乡之间,物理距离有可能仅仅两小时路程。两小时就可以从一个世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两者之间,天壤之别。差距之大,让人瞠目。为什么?
更应该想:我能为减小这个差距做什么?因为,虽然我们侥幸“逃”了出来,但那儿还生活着,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的兄弟姐妹。如果确实做不了,那也别添乱,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当然了,也许我们生活的还不如他们;也许我们生活的都很苦,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罢了。
其实,应该想的不仅仅是在城市立足的农村人,城里人,所有人,都应该想一想。不信,你可以看一下你的周围,天天打交道的,是不是有已经在这个城市立稳脚跟了的,有正忙着立稳脚跟的,还有临时来讨口饭的。某种程度上,最后一个群体已成为城市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节期间,很多大城市近于空城,就是明证。虽然各群体岗位不同,工作各异,收入有别。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哪一个群体过的没尊严,活得不安全,其他群体也不会有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