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用户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可以选择使用线下POS机进行支付,因此我们需要集成并控制POS机完成刷卡操作和返回数据。
然而,POS机提供方邮件发送过来的并不是我们预想的Http接口或是SDK,而是150多页的一份串口集成文档...(文中涉及的代码、编号、枚举值都已经过模糊处理)
令人头晕的二进制
不同于我们日常所使用的HTTP协议:具有标准结构和完备的SDK;可以很容易的构建起Server-Client进行数据传输;无需关注应用层(ISO七层)以下的实现。而串口更像是物理层,通过指定频率的高低电平(0/1)来传输数据。
因此在使用串口通信时,通常需要设计一套自有协议表达复杂的数据结构。例如:
- 主要部分为消息头(Header)和消息数据(Data),消息数据可以有多个
- 通过
Field Code
可区别不同的数据,是一个变长的数据- 数据的主要类型为Hex(十六进制)、BCD(二进制化整数)、ASC(asiic码)
对照着上述结构来构造一个消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然而不同的类型的功能指令(Function)会包含大量不同的消息数据(Field Data)。如果我们面向一个一个功能指令开发,效率低且代码难以维护 —— 从我们拿到的一份Legacy的代码中,也能看出这点:
在一个类中,既有对业务字段的赋值,又有对底层数据格式的序列化。再加上大量的魔法字符,让我抄都不知道从何抄起...
于是在“修改这份代码使其适应新版本协议”和“重写,重写,重写!”中,我毅然选择了后者...
“封装,他使用了封装!”
那如何开发一个适配底层协议的SDK呢?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不是) / 遇事不决,面向对象(还行)
面向对象的一大优势是利用封装,使逻辑高内聚低耦合。
首先,我将三个字段类型进行了封装:BCD、ASC、Hex,使其实现Attribute接口以实现toBytes()
方法。此时业务所会用到的数据类型都和Bytes没有了直接关系,BCD、ASC、Hex成为了实质上的的基本类型。
同理,Token、分隔符、长度这些和功能指令(业务侧)没有直接关联的数据类型也被我抽取了出来。
此时的Message和0101已完全解耦,变成了只含三个字段类型的POJO类。
一层一层又一层
但是直接使用Message时还是有一些困难
- ASC对于上层业务指令来说还是太细节,而且无法很好的表达业务含义
- 对于指令功能(Function),他们不关心下层如何序列化我的数据,只关心业务数据是否正确的被设置和接收
- 对于消息数据(Message & Message Data),他们不关心上层数据有什么业务含义,也不关心下层这些数据如何被发送
多重施法! —— 就像Attribute一样,使用Field接口将上层的业务字段进行了隔离。此后,当你想要发起一个指令,你只需要用富含业务信息的Field组建你的数据,接口会帮你完成剩下所有的事。
val request = MakePaymentRequest(ID = "000001", amount = 200.00)
val response = client.send(request)
val isSuccess = response.responseCode == ResponseCode.APPROVED
当然还得加上串口连接的部分,里面会使用Blocking队列来将异步操作同步化
各个组件通过接口Request/Response, Message, Field, Attribute进行协作,大大增加了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也使用了注解、反射来统一实现对象的序列化操作
测试...
Of cause,为了避免破坏已经构建好的功能,测试也是开发过程中需要慎重对待的环节(前面错一个bit,后面读出来的消息能跟鬼画符一样...)。对于协议(protocol)层来说,TDD用起来是非常爽的且高效的,但是到了数据传输部分就难搞起来了。
- 串口的读写操作是异步的,读操作是通过注册监听器实现的
- 因为类似长链接,在传输过程中遇到错误会发送ACK/NACK的握手信息,并且会触发重试
Option 1:构造多线程测试环境
-
创建Stub Server:使用了
PipedInputStream,PipedOutputStream
将Client的读写流给包装起来,通过另一个线程来模拟Server操作里面的数据,实现接收请求、返回数据。val serverInputStream = PipedInputStream() val serverOutputStream = PipedOutputStream() val clientInputStream = PipedInputStream(serverOutputStream) // server output -> client input val clientOutputStream = PipedOutputStream(serverInputStream) // client output -> server input val connection = StreamSerialChannel(clientInputStream, clientOutputStream) val mockServer = Thread { Thread.sleep(50) // 1. wait for client serverInputStream.read(ByteArray(requestLength)) // 2. read request in server side serverOutputStream.write(ACK.getBytes()) // 3. send ack to client connection.onDataAvailable() // 4. notify client - simulate comm listener serverOutputStream.write(responseBytes) // 5. send response to client connection.onDataAvailable() // 6. notify client - simulate comm listener Thread.sleep(50) // 7. wait for client serverInputStream.read(ByteArray(1)) // 8. read ack in server side } val client = Client(connection) ....
Option 2:使用Fake的外部程序
-
虚拟串口:Windows和Linux上都有现成的串口调试工具,Win上的有界面更方便
我使用的是Windows Virtual Serial Port Driver,因为虚拟串口不好操作写数据(或者是我太菜),我创建了2个虚拟串口A - B,将他们Pair起来;
还是如上起2个线程,这时候Client通过串口A写入的数据,会被正在监听串口B的Server捕获;
Server如期返回数据后,Client又能够从串口A接收到Response;
而且所有数据操作和控制都在Test代码里,一键操作还是不错的;
-
USB转串口芯片(稍微硬核)
从某宝网购一块USB转TTL的串口芯片,装上驱动就能用;
把read和write引脚短接,可以验证串口连接和数据传输是否正确;
但是想要走通整个流程,还得控制write的数据 —— write/read接上树莓派,然后(一顿操作)就可以了;
Option 3:连接测试机
(主要是我们的测试机器到的太晚,而且还是远程调试,所以才想了上面的办法先保证基本功能没问题)
(不过由于前期的良好测试,拿到测试机后直接run test case没太大问题)
后记(脑补)
此文仅以笔者经验,阐述使用面向对象手法封装串口协议的一种方式。
虽然分析实现过程以“面向对象”为主,封装、基础、多态均有,但都是抽象的一种手法 —— 抽象,即是编程的本质,对问题域和解决方案域的提炼。选择合适的角度和层级分析问题、找寻共性、得出答案,将过程抽象为模型、方法论、原则,最后用何种代码、何种工具进行实现就不再是问题了。这也是架构师的职责所在 —— 将混沌、繁杂的问题通过分析变为复杂、简单的知识(Cynefin)。
虽然此处只是对串口协议做了一层封装,但相关的分析方式、分层模型一样可以套用到其他领域:
- 高级语言对汇编指令的抽象封装
- kubctl对K8S组件的抽象封装
- 云服务对软硬件服务的抽象抽象
- ...
Learning:在如今的云原生时代,抽象的层级又被拔高了一些,但软件工程的核心理论(短期)不会改变。如何将既有的分析模式、架构设计扩展到云原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