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生性与菊有缘,据说其隐居之时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此南山是其所见之庐山,但是在中文语境中,某些时候“南山”更多让人想起“寿比南山”,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不自觉地触及到了长寿文化的某些奥秘。
说到陶渊明,我们不能不提及其名篇《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其有鉴于官场浑浊,而借奔丧为由自动离职回家的路途所写的想象文字。陶渊明还未到家就在畅想未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里又看到“菊”的影子了!菊花在陶渊明诗歌中是其一再描绘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人对松有“长青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说法,这里“松”“菊”连用,很可能是看重菊的长寿文化内蕴;另一方面,如果不嫌麻烦,我们翻检一下《长寿县志》(光绪版)载王长德《偶见》云:“落英逝浪两忘言,幽情独对增寂寞。同是天涯偶相值,问持此意谁相识?”李开先《龙寨秋容》云:“徙倚东篱下,黄花伴醉眠。烟霞槛外落,皓月镜中悬。”李以宁《秋日赠九十一翁传一先生》:“菊篱篇什犹存晋,桃洞衣冠不记秦。”另一方面,在长寿地区流行的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唱道:“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登高菊花黄。别人吃酒都成双,我一个人守空房。”《十二月子飘》唱道:“九月子飘是重阳,菊花造酒满缸香。我郎喜的重阳九,小妹喜的少年郎。”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寿文化与菊文化有相当紧密之关系,在这里,我们略做进一步的探讨。
说到长寿文化与菊文化的联系,可能得从最远古的秦朝说起。我们知道,秦始皇自称始皇帝,规定其后的皇帝分别称二世、三世,由此萌发追求长生不老的人生目标。由此,秦始皇相当重视长生久视之道,不但修造阿房宫,穷极人间之富丽,还修建皇陵,塑兵马俑,无非是再造其人间天堂于地下。与此同时,秦始皇对菊花的钟爱,也是有其可能性的。在道家古籍《抱朴子》中认为:“又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地楮汁、樗汁和丹蒸之,三十日,研合服之,一年,得五百岁,老翁服更少不可识,少年服亦不老。”“风生兽似貂,青色,大如狸,生于南海大林中,……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脑以和菊花服之,尽十斤,得五百岁也。”尽管这部书产生于中古时期,但其菊花汁等与丹等进行混合反应,菊花与风生兽形成延寿产品的做法,很有可能诞生在先秦以来的儒道文化洪流中。典籍《尔雅》记载:“菊。治廧。今之秋华菊也。”《山海经》记曰:“女几之山。其草多菊。”《礼记》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楚辞》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秦始皇作为一代人君,对当时这些较为基本的典籍等,应该有所了解。另外根据今人相关研究,今日之长寿大地即昔日巴郡之一部分,其长江沿岸出产丹砂西送咸阳,成为秦始皇的追求长寿之道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也是极有可能的。
与长寿一处长江上游一处长江下游的古之荆州,其县城之北八里左右有水名菊水,其源头附近种着很多芳香的菊花,使得此水流的味道极其甘甜醇厚,在荆州城中有三十家人户,不再打井,而是直接饮用此水,这些人家长寿者达120、130岁左右,一般的也有100岁左右。古人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这条菊水所浇灌的地方,如果只活到七十岁的人,依然会被别人嘲为短命夭亡之辈。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地是荆州版的“长寿县”。无独有偶,在我们长寿县,也曾经流传着“花眼偶文”的故事,而且今日之长寿新市镇,以前有个场镇,名叫河石井,据说就是文星拜寿星故事的发源地,看来长寿都与好的水源,好的饮用水离不开。尽管长寿的河石井未必是因为菊花而甜美,但是菊花在明清时期已经在当时流传到长寿地区,这可以从当时本地文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这一切,都暗示和透露出长寿在当地的富庶与安乐。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县令,荆州人每月送其菊花三十馀石,考虑到一石相当于今天的27斤,加上菊花本身的密度并不重,可以想象其奢华。王畅、袁隗吃饭、喝水、洗澡、洗发都用菊花,简直就是将菊花当作“百搭神品”。当时的太尉胡广久患风羸,经常请人为其弄到此河流的水饮用,其并居然好了!胡广有鉴于此,将此菊花种之京师,于是处处传植之,可以说,在菊文化传播中,胡广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无独有偶,在菊花与水之外的关联之外,在更多的地方,我们看到菊花与酒对于与长寿文化的联袂贡献。根据《搜神記》记载:汉代宫廷风俗,八月四日,宫廷美女出雕房北户,在竹林下以围棋为戏。其获胜者,预示終年有福;输棋者,预示其終年疾病。此种情况下,那些失败者就要手持丝缕,面对北斗星辰祈求长命百岁,其不好的运气才会祛除。到了九月,宫中的美女们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可以让饮者长命百岁。可见宫中到了八九月份是开展养生实践,弘扬长寿文化的重要时间段。尤其是菊花,开在秋季,此时与新收获的稻米一起用来酿酒,直到次年九月九日方才开始饮用,所以命名为“菊花酒”。这种菊花与酒相融的文化到现在又发生了新的演变。如果以今日长寿地区的饮食来看,长寿湖及其周边鱼庄出售的长寿湖菊花鱼的制作思路,与当年的菊花酒或许有若干相似之处吧,至少,两者都是长寿文化与餐饮文化的嫁接与融合。
说到前面叙及的秦始皇的菊花的缘分,不得不再次提到历史上“最坑爹”的“坑人”事件——“焚书坑儒”,未能真正让儒生们闭口,却让民间见到了暴政之下统治者脆弱的一面,加速了秦朝的覆亡!此次“坑儒”事件的导火索之一,便是当时帮助秦始皇寻找养生药的徐福等,带着众多童男童女和珠宝消失于飘渺迷茫的蓬莱仙岛。这次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群体性“失联”事件,惊动了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在其看来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外逃和叛国事件,所以要“坑杀”与此相关的儒生群体。很多年后,才有专家说,徐福去的地方是今日的日本。徐福他们作为海外开辟者,在现在看来是一次跨海壮举和宣示王威的远征,但是在当时沟通不便的时代,却引起更多的误会与猜疑。后人还发现,徐福船队上还带着中国特产的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菊花,这里就是后来的日本。所以到了后来,日本的皇室用菊花作为族徽;日本的国旗也曾用过菊花的变形——太阳旗这种图案;甚至专家发现,日本文化的精神就是所谓菊与刀。这一切,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菊花文化像是蒲公英,源自中华,发芽开花,漂洋过海,四处为家。
自秦汉以来,在中国本土,关于菊花的文化成为各种博学者和为政者必须关注的知识范畴。有一本书,名叫《牧䜿闲谈》,其中写道:“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人多采野菊供药肆,颇有大误,真菊延龄,野菊泻人。”这里区分了真菊和野菊的不同功效,体现了中国古代学者们学以致用、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正是因为菊花延龄的作用,辽圣宗统和三年、统和四年的两次重九,朝廷都带领群臣登高,并赐群臣菊花酒。根据记载,在重阳这天,无论是南北官员,都在早上赶赴御帐,随从皇帝来至围场。此时,皇帝会带领群臣围猎老虎,以箭远远射杀,这种集体“打虎”是要论输赢的,射中老虎数量少者为输,得承担重阳宴会的费用,不管费用高低,官方至少可以此提升群臣的军事素质和战备意识。围猎结束后,君臣登高,扎下营盘,大臣们接受赐茶。皇帝就坐之后,群臣依序站立,相关官员依次代表皇帝赏赐菊花酒,大臣们一一跪受,再拜;饮酒三遍,作揖而起。
由于菊花及其相关的菊花水、菊花酒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常常将菊花作为贡品,如宋代的崇宁,贡白菊花于朝廷,文人为之作下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钟会称其“何秋菊之可奇兮,独华茂乎凝霜。挺葳蕤于苍春兮,表壮观乎金商”“服之者长生,食之者通神。”“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到了唐代,唐懿宗赏花歌云:“长生白,久视黄,共拜金刚不坏王。”以金刚不坏王称之,可见其对菊花地位之重视。
现在看来比较搞笑的事情,在唐代,有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赏菊,一不小心摔倒,跌断腿。在提倡孝道的当时,有人就解题发挥,说此人不尽孝道,体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现在竟然因为登高,把自己跌成了瘸子,可见此人为不孝之人,应该开除公务员队伍。在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当时,此一控告如果属实,则无异于宣判此人政治前途的结束。最后有人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萸房辟恶,插鬓徒存。菊花泛樽,伤足旋及。下堂之惧,空负子春之怀;登阶与言,方贻妇人之笑。穷其孝道,虽则致于毁伤;校彼刑章,岂有涉于情故?”大概意思是,重九登高为习俗,跌倒属偶然;经典相关规定也只是说的普通情况,不可死于句下,最后定为诬告,不再追究跌足者的任何责任。
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出入儒道之间,进退自如,例如王绩自己描写其形象为:“帷天席地,友月交风,新年则柏叶为樽,仲秋则菊花盈把。”在《水浒传》中的汉子们也有对菊花的雅兴,“重阳节近。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但有下山的兄弟们,不论远近,都要招回寨来赴筵。至日,肉山酒海,先行给散马步水三军一应小头目人等,各令自去打团儿吃酒。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可见无论文人雅士还是英雄豪杰,都对菊花爱之有加,这终于让我在此想起很多年前,很多地流行自己制作鞋垫,多用多种彩线纳制有菊花等吉祥图案。菊,谐音吉也;菊花延龄,都成了长寿文化的重要内涵,值得今人反复品味。
(本文曾以《“共拜金刚不坏王”——菊花与长寿文化探微》为题发表于《长寿文艺》2015(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