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几天前,很久没有联系的老同学在群里圈我:“有人说你的偶像是垃圾,你不写篇文反驳一下吗?”
其实这件事我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某客CEO陈年在节目中谈论穆旦和周杰伦的时候说:“穆旦应该甩周杰伦几十万条街吧,100年后大家肯定都记得穆旦,周杰伦肯定就是垃圾了”,并反复强调“他怎么可以和穆旦比”。
我给老同学发去一个“迷之微笑”的表情,在反复更替的圈子的,只有最老的朋友知道我是周董的死忠粉,从脑残到只是偶尔开车的时候听他的声音,周董贯彻了我的整个青春。
关于穆旦,我能脱口而出的只有《冥想》中的那句“我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关于周董,我也说不出有多喜欢,只是偶尔一次在街上听到《晴天》的钢琴版,初听时怎么也想不起是什么歌,却下意识能哼出歌词来,泪水不知道为什么就止不住往下掉。
02
在一档访谈节目中,黄舒骏说:“只有流行没有音乐,但是幸好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一个周杰伦。不是周杰伦太好,而是周杰伦太少。”
《南山南》的演唱者马頔也曾直言道:“你问问宋冬野,谁不听周杰伦,别装逼,都一样。”
高晓松的知识水平高于常人,他说他曾抄过周董的乐谱,说周董的情歌是用来拓宽市场,快歌是要留在历史里的。
翻遍高中同学录,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原来当年班上的好多人,都在“最喜欢的明星”一栏写下了“周杰伦”,原来还有一个人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他的声音和一群人的笑脸一样值得去怀念。
从《七里香》开始,到周董演唱《默》,这十几年里,岁月在我们脸上如切如割,爱情在我们身边来了又走,我们已经疲惫到无法再去全心全意爱一个人,当然更不愿意重新痴迷一个歌手。
80、90年代,在华语乐坛,每一年都会有三五个甚至十来个影响时代风潮的艺人出现,在市场上相互竞争。2000年之后,作为创作型歌手,真正全新的新人,最后主导大众的听觉,让大众对流行音乐有一个感官,却只有周董一个。
在2000年之后的十年里,周董之所以能够一直走红,首先是他比较有天分,即使一家独霸,也能自我转化,自我挑战,做出不同风格的音乐。
其次周董也非常幸运,他的创意和时代群众的诉求完全接轨,从音乐出发,写歌、监制、拍MV、演电影、当导演,他成为一个全面型的创意人,同时也是唯一华人歌手跟ladygaga与jay z入选美国《FastCompany》杂志的“全球百大创意人”,暂时还没有后来人可以撼动他在乐坛的地位。
03
在公开的场合,我唱的第一首周董的歌是《最后的战役》,初中毕业的座谈会上,我和最好的朋友唱了这首歌,尽管他独爱黄家驹,还是迁就了我。
他有一把吉他,喜欢弹唱,父母是做生意的,每天奔走在各大小城镇集市,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十一二点归家,家里大多数时间只有他和妹妹。我常常去他家,三个人一起玩耍,斗蟋蟀,去河里捉鱼,叠六面体小屋,玩VCD光盘游戏,在方格本上走五子棋,甚至把家里的物件玩具都摆出来,然后套圈。
《最后的战役》唱完,我和好朋友各奔东西,转身走进人海茫茫,认识了一批又一批朋友,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别离,若不是刻意去想,谁又会记得自己含泪唱过“我留着陪你,强忍着泪滴,有些事真的来不及回不去。”
再度融入新的圈子,刚好是《青花瓷》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一群人互换后桌的电子词典,排着队,交换听,两个人一起,一人一只耳机。
因为嫌不够过瘾,我的同桌便在某次晚自习英语考试的时候,树高衣领,插着耳机考试。大家奋笔答题之际,刚好到了歌的高潮,他大声唱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再等你……”,刚好老师也在等他,后果就不说了,因为当年的英语老师是副校长。
时间继续推移,我高考惨败。像是生了一场大病,还没好起来就已经开始填报志愿,那个夏天之所以还会出现暖色,是因为一个人。在比较简单的年岁里,一条路,一个人,便足够支撑起一个故事。
她是个外热内冷,思想深邃的姑娘,一张笑脸似乎掩饰了内心的感伤,始终不愿让人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她总是一副对事对人无所谓的态度,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特立独行。追求她唯一的突破口,是她也喜欢周董。
云雀叫了一整个夏天,风儿开始缠绵,扯烂的磁带已无法复原,于是我换成了MP3。我继续听周董的歌,有一种无奈叫《珊瑚海》,有一种甜蜜叫《简单爱》,有一种青涩叫《东风破》,有一种执着叫《发如雪》,有一种默契叫《黑色幽默》,有一种胆怯叫《开不了口》……
青春总是拿大把大把的时候来挥霍彷徨,却只需要几个阵痛的瞬间成长。
04
2014年,我去听周董的演唱会,虽然已经提前两个小时到达现场,队伍还是排了一公里长,临近19:30,场内爆发出一阵阵合唱和欢呼声,场外的人已经按耐不住,开始冲击安检口。
在这群不理智的人里,有30岁的大叔,也有学生打扮的小女生,还有一些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的人。大家跟随场内传来的伴奏和欢呼声,加入到大合唱中去,为自己可能看不到开场而恐慌。
演唱会的场面十分震撼,台下的人跟着鼓点呼喊他的名字,仿佛用尽全身力气呼唤自己的青春。音响混响太重,伴奏的打击频率太高时,根本听不到他在唱什么,观众便和他一起唱完了整个演唱会。大家一起帮他唱高音,仿佛是在呵护自己的信仰,大家站在万人之中,只为感受他的万丈光芒。
一路走来,周董的风格,咬字,包括形象,总是被一些人随意拿来调侃,就算没有黑点,也会捏造黑点,似乎都只是为了蹭他的热点。“周杰伦说自己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周杰伦汶川地震只捐5万”,类似的锅他背了很多。
一个在专业领域受到罗大佑、李宗盛等大师高度评价,并且拿下15个金曲奖的人,在某个借势营销的无耻商人眼里不值一提,路人因为不懂他就肆意贬为垃圾,路人无知,我们不和他们计较,否则正中了别人的下怀。
华语乐坛那么多歌手,二十年后还能留下五六首代表作的已经足够青史留名,比如梁静茹、林俊杰,有两三张专辑被人津津乐道的可称大师,比如林忆莲、王菲。
人们的评价总是陷入一种怪现象,过高的传唱度让很多人低估歌手的地位,小众一些的民谣歌手,反而被吹上天。周董的骄傲在于,出道即是巅峰,每张专辑都有一半以上的歌曲,是普通歌手代表作级别。
有这么一个歌手,他既有才华也有态度,尊重前辈但不墨守陈规,对长辈孝顺,对歌迷友善,音乐风格融合Hip-hop、R&B、jazz、金属摇滚、古典音乐,更是把中国风做成自己的特色,歌词出现在山东、江苏两省的高考试题中。
在属于他的时代里,周董从崭露头角到走向巅峰,从青涩稚嫩到成家立业,对于喜欢他的歌迷来说,他早就不仅仅是一个歌手了。
05
我们曾经喜欢过的人,不管后来变成什么样,都不舍得去说他的不是,即使听别人谈论也会觉得不忍,唯有悄悄避开。
旅行作家顾寒山说,“越是爱的人,越是心疼;越心疼的东西,越不敢轻易下笔书写一字半句。怕万一笔误,误的就不是一篇文,是一个人的一生。亦从不轻易开口说喜欢谁,毕竟那样浅薄的年岁过去了,如今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实在是在少数。”
我一直不敢写自己的偶像,我曾以为,我可以等,等我的阅历丰富了,等我的笔法沉稳了,等我的想法成熟了,或许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对于挚爱的东西,也许是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总是理不出一个头绪,总是欲说还休。
但是我还是没等到这一天的到来,我已经不再“为杰沉伦”了,他只是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我们一群人青涩的旧时。
在生活中跌倒撞撞走走停停,我们像一块白布放进大染缸,渐渐迷失方向,也丢掉许多曾视为珍宝的东西,比如真诚和信任。人与人的交往难免会产生误会、猜忌和矛盾,人情冷暖让人身心疲惫,再难找到内心的皈依,于是我们去寻找信仰和偶像。
周董的每一张专辑都会留下很多让人难忘的旋律,就算是他的歌迷也无法一一列举,那些旋律带给我们的无数青春回忆,只有当演唱会大合唱响起时,我们才猛然发现,这一段我们都感同身受着。
讲到故事的结尾,周董娶了昆凌,是个年轻的小女生,没有黑色的长发,也没有丹凤眼。我们都一直以为,他会找一个像他自己书中所说的那种类型的女孩。
时间如洪流,惊觉已是一个时代,周董陪我们一起走过,这是大家都公认的说法:“那种学生时代的感觉,王力宏给不了,陈奕迅也给不了,只有 《晴天》能给,《简单爱》能给,《七里香》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