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相约读书打卡第375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学的《完整的成长》第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第四节| 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没有感觉就无法把人带入音乐的世界,没有精神感觉更无法感知音乐,因为好的音乐是纯粹的精神与纯粹的心灵,人必须依靠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才能进入。

精神感觉可以使人的内在直达精神,了悟真善美。“直达”无需通过一个过程。精神感觉和精神情绪相伴随而直达精神,它是生命的滋养和精神创造的预热和前奏。

阳光下的小女孩,在没有音乐的伴奏中,以她身体的动作和内在的感受,形成了音乐的场域,传递着音乐的美妙。不是职业的芭蕾或是现代舞蹈,那是浑然一体的、神性的、表达着她每一个细胞的感觉的舞蹈。

一种感觉把她引向了内在的审美和精神,并让她产生了表现的愿望。

任何一种内在的高级感觉都可以使我们直达精神,精神的升华再沉淀,就形成了自我。

儿童们明显的渴望拥有审美和精神的生活环境。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甚至都听不懂某些话语,但他们的感觉犹在。从认知角度孩子听不懂,但可以感受精神的氛围。

婴儿的内在天然存在精神能量,并受其指引。孩子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如同植物天然喜欢阳光。所以家长聊天的意识和语言在什么层面,在什么精神层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精神世界可以久久储存在我们的内心,精神感觉可以被我们久久回味,因为那里的核心是美。而我们被世俗的现实包围吞噬,早早离开了审美、感觉的世界。

成人偶然的精神触动,真的没有用吗?不是的,那是创造一个崭新的自己的机会,你做了一个超出理性的决定,你又做了一个超出理性的决定……一次次那样的触动就会一次次创造一个新的你自己。有人说那是内在的混沌,是混沌帮助我们成长。这就是精神的工作。精神感觉和精神情绪就是你内在的最高的激情、最高的美和最高的善,只要它出现,就马上抓住它。儿童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现实锁定了我们的人生,我们就放弃了突然的一个闪念给我们带来的成长的机会,这种锁定也将逐渐加重我们生命的惯性和僵硬,加重所谓的命运。

儿童如果被某个东西触动了,即便不是震撼,他们也会嗅着它,用全部的激情去投入。那种内在奇妙的感觉就是精神胚胎的驱动,也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动力。那里已经预设了尽可能的创造杰出的自己的密码,他们是由内在的力量驱动来决定做什么,而不是由某个外在的利益动机驱动。

儿童不需要了解音乐,他只要站在那儿,站在音乐的场域或是就站在你面前,他就会穿透你的感觉,回到自己的感觉里。这就是儿童,他用感觉知道你的生命里发生了什么。

“感觉是最宏大、最基础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感觉的自然史》)

儿童是通过感觉学习的,但我们常喜欢让儿童越过感觉与心理而直接到达认知。我们太急功近利了。

我们必须跳跃感觉过程来直达认知吗?也可能可以,但应当是成长到青春期之后,那应该是14岁。如果儿童没有被认为的特殊天分,也不能保证他会拥有适宜的条件、机遇、方法和智慧,此时若让儿童提前进入认知,用话语的方式灌输给他知识,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会产生不良后果。那就是今天很多成人饱尝着内在没有“自我”的混乱和无自主性的挣扎,没有精神的愉悦,没有创造。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成人的内在的关系理清,我们无法看到真正的人的状态。

可能由于我们没有了应有的感觉,我们就无意间破坏了儿童的这种感觉,结果可能会让儿童对人感到失望。

音乐,是人的生命之弦和精神之弦的某一根的激发、共振和弹响。音乐,你必须使用感觉来欣赏。

精神的感觉和精神的情绪可以把我们带到美和善的极致。孩子们和老师都沉浸在这无比奇妙的感觉中。

飞飞不可遏制地说了第二句下流话,一语双关,所有高度集中的、纯粹的、升华的感觉一下子滑落了下来,流散了。我和老师都有些难过和可惜,因为我们都清楚这个插曲对于其他孩子的影响。

飞飞只要一遇到爱的情绪、表达或者庄严的感觉,或者高度集中的精神感,他总会躲闪,而且还要用低俗的语言来调侃转移目标。

为什么他要躲闪爱的情绪和表达?因为他承受不了这个爱的情绪。他内在的感觉被严重的破破坏了,当一种精神在审美中上升时,他的还未成长和有创伤的感觉和心理状态却拉住了他。

成人必须陪伴飞飞,让他的感觉觉醒,让心里成长,让情绪正常,以便使他可以承受美、成受受,承受精神,以便让他远离动物般生存的状态。

但是不要说教,而是启动孩子生活的感受,先感觉到了,再经由心理接纳,然后逐渐内化,这才是教育。教育本身即使孩子不可遏制的犯错,也应当给他一个有爱有善的生活环境。而说教并不友善,“说教”是在说:“你不好。”这种方式,总是容易建立起一个分裂的虚假的生活。

如果捐赠会使偷窃者尴尬,就是触动了偷窃者的内心深处。

精神是人的特质,是人类的象征,精神感觉是人类特有的感觉。儿童从心理的状态发展到精神的状态,从动物变成了人。

精神的感觉才是爱、道德和美好的来源,它可以推动你到达那种至爱、至善和至美,让你体验。体验了,对于个体来说个体就人性化了就成为真实的存在。这正是人成长的特征,也是创造自我的过程。

精神的新感觉是一个人的精神升起、成长的结果。精神的新高度就是他本人内在的新高度,于是他从精神方面看到了和他高度相当的新群体和新世界,甚至能感受到精神高于他的其他人。

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就是人的精神的各种各样的镜子。

人的内在精神给各种形状、造型和声音赋予美的光辉,人的精神有多明亮,那光辉就有多灿烂。当那光辉反射回来的时候,人们享受它,其实就是在享受自己。

作者希望每一个成人、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自己孩子的陪伴者,这样孩子必将会从爱的陪伴中长大、成熟,然后成为自己的陪伴者,这也是一个必然的成长法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