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梁宁的产品课,这次的主题是潜意识与防御。
梁宁在这一课的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
三个性格内向、不爱社交的产品经理:马化腾、张小龙、扎克伯格,却做出了全世界最大的三个社交产品:QQ、微信、Facebook,这是为什么?
类似的情况,还有今天张一鸣的今日头条和抖音短视频。
我们经常说他们作为产品经理,对人性的洞察简直深刻,那到底什么是人性?为什么性格内向,不爱社交的人,做出了上亿人依赖的社交产品呢?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讨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量沟通能力强、善于社交的人,比如优秀的销售、BD,很难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比如马云?
梁宁举了一个自己身边的例子:一位很优秀的销售想转行做产品经理,这个女孩很漂亮,能说会道,很善于在公司抢资源。于是公司就让她去试试,让她去做用户调研。
在调研现场,用户乱糟糟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建议、需求、评价…这个女孩越听越乱,最后终于忍不住说:要不还是我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产品的设计想法吧…blabla…
然后她用自己销售的说服功夫,把所有人都说服了,她很有成就感…用户调研会愉快结束。
这当然是一次失败的用户调研,因为你只是说服了用户,但是你并没有调研出用户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
那什么样才是成功的用户调研呢?
Sony公司在准备推出新款音箱Boomboxes时,召集了一些潜在消费者做调研,讨论这款音箱应该是黑色还是黄色。所有的潜在消费者都觉得黄色更好看。
调研会后,为了向这些潜在消费者表达感谢,sony公司让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拿走一个 Boomboxes音箱,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虽然这些消费者嘴上都说黄色更好看,但是行为却很诚实,都拿走了黑色的。
为什么用户会口是心非呢?
因为人们会基于自己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判断、甚至别人的选择、群众的压力等等因素,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这些处于某些场景的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真实选择。
而如果用户不是在某些角色或者特定的场景中,只是自己选个产品,回家看个电影,还是会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做选择。
所以一次成功的用户调研,不是说服用户,也不是听用户怎么说,而是看用户怎么做,从而看到他真实的想法。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好的销售通常做不了优秀的产品经理?
因为一个好的销售,最擅长的是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不管产品是不是足够好,足够适合用户,好的销售都有能力把产品卖给用户。
所以销售做的事情,是把产品放在这,说服你去买。他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打破用户防御的这个沟通过程,做到让用户以为自己需要这个产品。
而产品经理不同,产品经理做出来产品,根本就没有销售的机会。产品自己放在那里,不会讲话,如何说服用户去用呢?
所以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要做的不是说服用户打破防御,而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怎么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意识就是防御。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因为所有的思考,其实都会让你产生顾虑。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就是给用户抛弃你产品的机会。
如何不让用户启动意识?
人们日常行动时,大脑为了解决能量,其实70%(甚至更多)的情况都是潜意识在做选择。所以你的产品要顺应用户的潜意识。
举个小小的例子。为什么人们刷抖音会停不下来呢?机器算法的内容推荐就是顺应了人们的潜意识,给你推荐你潜意识里最喜欢看的内容。
为什么抖音是往上滑切换下一个视频,而不是左滑右滑,或者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呢?因为人们下滑查看信息流,是现在智能手机时代最熟悉的动作,根本不需要学习和思考。而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不是用户的主动选择,用户因为是被动的,会马上启动防御,产生反感,甚至直接关掉产品。
所以我们经常说做产品要洞察人性,这个人性,其实就是潜意识。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洞察,然后顺应用户的潜意识,根本不给用户启动防御,或者说思考的机会。
扎克伯格、马化腾、张小龙,他们为什么不爱社交?
因为在社交中,如果别人对你建立防御,你不善于突破别人的防御,就没办法在社交中获得快感,长此以往就越来越不爱社交。
他们退到网络后,从数据中看到了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顺从潜意识做出的选择,根据这些来设计产品。
他们对用户行为不评价、不教育、不说服,只是“冷眼旁观”、默默顺从和持续引导。
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在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
很多人说今日头条的内容太low,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用户潜意识中喜欢看的。我们是不是把眼光放得太高了呢?或许喜欢看头条的这部分人,才代表中国绝大部分用户。
最后总结一下,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做的,不是自以为是地设计出一个感动自己的产品,然后去教育用户、说服用户;而是应该去洞察用户,顺应用户的潜意识,清空自己,去接纳别人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