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9日,信息学校项目启动后的72小时内,陈望福党委、李达主任带领的小组已经捷报频传,即将摘取整组清零的胜利果实。为什么这只小队能脱颖而出、屡战屡胜呢?其实,正确的思路、方法和坚持不懈的毅力都不可或缺。
首先,要找准众多征拆对象的特征类型,分而化之、逐个击破。据王斌介绍,小组负责的征拆户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涉拆关系的,可以从内部突破,例如裕农村村主任李杜云的母亲,就是第一个响应号召的户主;一类是没有政策障碍的,可以闪电出击、迅速达成共识,如袁爱芳在预热期第一天就完成了签约;最后一类才是难啃的“硬骨头”,也就是对政策不理解,性格特别执拗的,需要花水墨功夫重点攻克。
随后,在小组长思路明确的规划下,很快进入了集中攻坚阶段。程姓兄弟俩持有的两本建房证认定面积不一,再加上钢架棚认定赔偿不抵支出,家庭背景错综复杂,场面一度陷入僵局。富有丰富项目扫尾经验的李达不慌不忙,他与项目指挥部、国土所、征拆办业务人员一起,对矛盾问题抽丝剥茧,端着“放大镜”找突破口。通过召开多方会谈、家庭会议的形式,以父母伴靠协议为依托重新制定分配方案,成功调解了内部矛盾。
“我们小组分工十分明确,在望福党委和李达主任的指挥下,既有老中青力量打配合,也有男女搭配出力。对于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的村民,我们会把他隔离开来,防止他对户主产生负面影响。”王斌表示,对于户主的劝解,他们还有主讲和分讲默契配合,情理结合、攻势猛烈,这样才能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而一群人的力量却没有极限,这个小组的每一次签约,都凝结着团队的智慧和汗水。现在正是信息学院项目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刻,正是需要汇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时刻,让我们在项目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凝聚起上下同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