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一回目中,后人有《西江月》二首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似贬实褒。
贾宝玉被称作“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不走大众所认可的“仕途经济之路”。
人笑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也就是曹雪芹先生“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其中一重自嘲。
他“无故寻愁觅恨”,又何尝不是作者“无故寻愁觅恨”?
他的“傻”和“痴”很多都是体现在和女孩儿们的相处。
就不提和最亲近的林妹妹在一起的拌嘴摔玉,看和自己不熟的龄官划“蔷”字也能痴及局外 ,甚至听刘姥姥讲一个女孩子雪地抽柴草的故事(老太太因马棚失火不让说了),宝玉却还在追问女孩儿冻出病来怎么办。
后来宝玉因为记着女孩儿抽柴之事,还派茗烟四处找女孩之庙。
平日里和晴雯袭人这些身边的大丫头相处也是如此。
大概凡是一个姐妹,他都是如此。不过出发点倒是爱护这些女孩儿。
当然,用他“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来说,跟他最好的还是林妹妹。
宝玉对林妹妹“痴”和“傻”,其实林妹妹又何尝不是在和他的爱情中是“痴”和“傻”的?
因为有知己之心,所以可以互相懂得理解珍惜。
这从表面上看是精神世界里互通有无的爱情,但作者又何尝不是借这段不参杂世俗功利性质的“宝黛爱情”来表达自己对信仰不参杂任何世俗功利性质的忠贞?
如果说我被黛玉的悲牵扯了那么久的话,是我想到了拂尘世界里的“沧海遗孤”。
“又爱又恨”,爱到骨子里所以恨。
恨什么?
恨无力守护;恨风刀霜剑;恨无人主张;恨知音不放心(就是有时候怀疑过信仰)。
毕竟希望和失望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极度矛盾。悲观主义只会让人觉得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是永恒的。
他还常在姐妹们面前说“我只愿我这会子死了,把心掏出来给你们看”这样的话,其实也是作者自己对信仰一片赤子心不被人理解的苦痛。
宝玉的确是“生得好皮囊”,只是说他“腹内原来草莽”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这“草莽”不过是世人认为凡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读的“教科书”就都是“无用之书”罢了。
他给袭人起名来自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花气袭人知昼暖”,他若肚子里没有墨水又怎么能和姐妹们一道作诗吟句?
他爱读《庄子》,这和黛玉妙玉她们的志趣也是相投合的,不然也没有黛玉笑他“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参禅悟道的事情了。
他“潦倒不通庶务”中的这个“庶务(古时指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很大程度上是说他不愿意去和贾雨村这样的官僚见面。
他在政务上学不会那一套阿谀奉承和虚情假意。
“愚顽怕读文章”之前也说是“为官做宰的这些学问”,《西厢记》这种他还专门让茗烟找了来看呢。
所谓的“无用之书”,就真的“无用”吗?
就算后来在续书中说他“中乡魁却尘缘”,也是在这些“风流冤家”们死的死,散的散的时候了。
倒有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既视感,只是总有人来教会你成长。象牙塔又怎么能抵抗得了外界的船坚炮利呢?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倒是很符合庄子“追求心灵绝对自由不应受外物制约的理念”。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当然,随着越长大也会带来越多的烦恼。因为不可能永远像看一个小孩子任性那样随他去。
比如长大了,可能就让人觉得和姐妹们一处起坐就难免惹人说闲话,她们也不大好跟他亲近。
到了舞象之年(古代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他父母亲对他的课业也是越发管束。
“富贵不知乐业”,他生于膏粱锦绣之中,落得个“富贵闲人”的称号。
这种锦衣玉食是梦幻理想化的生活。
就像他刚搬入大观园时候的心境,整日和姐妹们在一处,感到好不快活,也有心情写下关于“春夏秋冬”的“即事诗”。
“贫穷难耐凄凉”是认为这些吃玉粒金莼长大的人受不了这么大的落差。
只是宝玉若是日后了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道理也就能够安之若素了。
一个追求精神世界充盈的人,便可做到不是非要玉粒金莼才快活,而是清汤白水也可安然。
说宝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显然还是站在“为官做宰考取功名”是主流事情的立场上的,所以认为所有“离经叛道的行为”都是虚度光阴。
就像儒家追求世俗功利性但道家主张“天人”境界。
只是这个“道”,老子和庄子的还有区别。老子的“道”更多侧重于在讲“道法自然”,而庄子更多侧重于讲“真人境界”。
宝玉这样的人就信奉庄子,认为要活出“真我”。
或许那些汲汲名利之人满口里说的是用儒家伦理纲常治天下,要追求世俗功利效用。只是很多人过分追求财富名利,忘了儒学的初心。
只不过,从大局上说,儒道本身并非是为了对立而存在,而是互补。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无能”是“不才”,“不肖”还不仅是“没有才能”还“品行不好”。
贾家希望宝玉能继承祖先家业,对他寄予厚望。但贾家最后的落败真的不是宝玉不喜欢读书之故。
比起宝玉,那些贾家的贾赦贾珍贾蓉之流的纨绔子弟岂不是更加荒唐?
所以,什么又是“无能”,什么又是“不肖”呢?
但说到不要学习宝玉“纨绔”与“膏梁”的样子,其实还不如体现一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理念。
在那种环境下,只有宝玉父亲贾政一个人勤勤恳恳也挽救不了贾府的衰亡,也照样受到牵连。
而宝玉释放天性的那几年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了。
因为可以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