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目前面临诸多困难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
由于我国的文化遗产量特别大,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物类型多、数量很大,且在技术上很全面、很丰富。但是由于量太大、类型多,太缺人才、缺相应的技术储备。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国家从中央层面已经在非常多的场合讲到很多关于遗产保护的观点,而且中央资金的支持力度也很大,这是很大的优势。可是,这是一个不赚钱的行为,文化遗产保护需求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尽管现在许多高校已设立遗产保护专业,但毕竟凤毛麟角,大部分高校设置在文博专业里面,这远远不够。
目前,我们有自己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国际上受到了很广泛的赞许。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还在陆续出台一些规范、文件。准则基本上关照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类型,制定时集合了国内各相关领域的权威人才,水平很高。
在技术上的储备勉强,因为不断有新问题涌现,而且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对工匠的保护工作也很重视。但是我国对新技术这一块还得加大认识的广度、深度。
例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当中非常欠缺的内容,就是在一个大的遗址片区内,如何提供给公众具有一定功能的展示设施,一般的公园都是绿树成荫,即便在夏天也能找到乘凉的地方,但是在许多的遗址公园里,为了保护遗址,尽可能不种乔木,乔木根会扎到地下,遗址在地下,容易造成破坏。地上就形成了一片空旷场地。
为了保留遗址信息,也会尽可能不在地上做修复工作。因为可能会误导,特别是早期建筑,具体形象不知道。对于我国建筑的特点,并没有留下很多形象性的遗物,因而就没有参照。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建筑是西安的佛光寺,唐代的。再早一点具体是什么样的,没有直接的参照,无法准确地复原到一模一样,现在的做法就是不做修复,按现在的状况保护起来。
人们在遗址中游览,即便是专业人士游览时显然也有遮风避雨、休憩的需要。对一般的大众来看,只看遗址,不一定能够领会到遗址的更多历史信息。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从博物馆,看到图纸、文字信息。
现在我们的有关人员在做一个轻质、可移动、可拆卸、不需要做深基础、不会破坏遗址结构的装置,能让它分布在遗址公园内,第一从功能上满足普通游客一般的需求,第二形成一个空间或形象能够传递给人与遗址相关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这一块在技术层面有很迫切的需求。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多方助力
保护文化遗产,政府是个关键因素。中国的管理运行模式,在政府这个层面它可以发挥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我们的管理很多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有一个引领的作用,从近年来看呢,我们国家对这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特别是中央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这样的趋势也推动了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培养技术人才。目前,遗产保护还仅仅是个专业行为,需要具备建筑学、城市规划、材料学、岩土学专业素养的人来做,而且中国的文化遗产类型很多,如建筑、遗址、石窟寺、壁画,不同的遗产类型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来参与。比如说壁画保护,你一个做建筑设计、建筑研究的专家基本上是不可能胜任这份工作。我国幅员辽阔、文化遗产的量很大。但是据了解,具备相应素质要求的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技术人才太少。因此政府正在努力,包括文物局都在做很多培训活动。
保护文化遗产,公众的参与很重要。我国东西、沿海到内陆发展不平衡,就能感受到老百姓素质的高低对遗产保护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并非说内路老百姓素质就低,如新疆生活不算富裕,但保护意识很强。沿海城市,有时反而保护意识较差,急于开发赚钱。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一样。中国太大,历史绵延太长,很多文化分布在各个角落,政府和相关机构很难及时全面监管,而且不断有新的文物发现,一旦发现需要老百姓有意识给予及时保护。现在也存在一些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文物的行为,例如北京都出现过拆毁梁思成故居的事儿。
保护文化遗产,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引领。媒体对遗产保护的宣传、介绍也很重要。让老百姓意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技术手段,如何做,宣传正面、批判错误的做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接触的更多的是专业领域内的人,而媒体面向的是大众。媒体在这一块要能够有所侧重的话,对国家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保护文化遗产,应加强交流合作。中国不同的地方做这项工作的人的交流,及与海外的交流,现在已经有更多的交流,但相对我们国家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还需要继续推进,交流也是它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很好的途径。文化的认同,是真正的认同。“怎么能让另一个民族尊重我们这个民族,他们认同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才是真正的认同。”
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仍然非同一般
文化遗产包含着老百姓对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的认同感。结合几个现象来看,北京对人才的吸引,“红旗效应”太强。乡村社会的关注,很多村庄空了,以后怎么办?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的历史长了,很多地方都有文化遗产,文物遗产有利于加深老百姓对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的自豪感、认同感。解决大城市病有一定帮助作用。不是说只有到“北上广”发展才有前途。对故乡认识深了,可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出文章来。大城市已经负荷不起了。在这方面,文物保护会发挥出它特有的价值的。
文化遗产对于让西方社会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已经上去,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整体上还是片面的。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只输出经济,还应该有文化,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已经有很多认识和理解,需要介绍给国际社会,让他们了解我们有很多东西值得西方社会研究、思考、学习。包括中国老百姓几千年下来传承的优秀品质。
文化遗产对国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我国建国后经历了一系列运动,包括“文革”前后我们国家经历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也构成了冲击。其实我们有很多优秀文化,需要介绍给大家。
比如,我们在很多村庄里看到的很多朴素的价值观的“痕迹”。像对联、古训古语,挖掘这些传统美德,呼吁大家“回归”、弘扬美德,约束不好的东西,以达到“人心教化”。
这些年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确实忽视了一些东西,我们更需要重新找回,把不好的东西“关回去”,约束起来。我国的文化遗产能延续至今,恰恰证明它是有生命力的,是容易令大众接受的。
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人人有责。
文章均属原创,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 jnxs99(江南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