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相信,命运有着特定的目的,仿佛他们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物,这些人生命的课题就是找到具体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好所有的准备:牺牲时间,付出心血,想尽办法到达终点。
在青年人中,这种生命态度是相当普遍的,他们认为,在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之前,所有的教育都是浪费时间。不少人就在这样幼稚的模式中度过了大半的生命,在明白自己生命确定的目的之前,虚度了光阴。
这些人相信,会有一班专车,带他们到一个特定的地点——成功。于是他们就在火车站等候,注视着所有驶过的列车(机会),跟其他等车的人一起玩手机消遣。他们或许会细细打量每一辆经过的列车,看看是不是他们该搭的车,但是因为车上从没有清楚标示出目的地,所以一列列火车驶过去,都没有人上车。
在车站上,这些人渐渐觉得局促不安和不满了,想着什么时候会有人来指点他们该搭乘哪一辆火车。他们横挑竖捡,满腹狐疑,而不愿冒一点风险登车而去。他们担心搭错了车而浪费时间,他们害怕到错了站而不得不回到原点,以便搭上原来该搭的车。就这样,列车一辆辆不停地驶过,他们什么也不做,只是在车站浪费时光。
这些人没有想到,所有火车的目的地都一样——是死亡。这些火车的时刻表可能不同,沿途的停靠站可能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终点站却都一样。既然如此,这些人还不如就登上列车,把握机会参与车上的活动,亲身体会这次旅行。如果这样,他们就会注意到同行的旅伴、变化无穷的沿途景色,以及列车行进时的愉悦感。在车上,他们要接受的挑战是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时间和才能,特别是如何与其他乘客相处。
选择火车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已经上了车的乘客性格如何。他们是想法严肃的人,还是寻欢作乐的人,是音乐家还是诗人,是一派从容还是神情紧张,是道德正义之士还是自由意志论者,藉这些特质,我们就能对长途旅行的气氛略知一二。
一个人想要享受眼前的旅行,就必须放弃对未来目标的投入。他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停靠站下车,换乘任何一辆列车。下车后的危险是在另一个候车室又一次的举棋不定——停止了参与,而不投身于另一列经过的火车,重获一次崭新的体验。”
——麦基卓 黄焕祥《懂得生命》
我发现一些小寓言很有启示作用,一个小小的故事,不仅好记,而且一听就懂。前两天在豆瓣上看到这个故事,我觉得好形象好有道理。全部看完又看到出处,这才想起来,是我四五年前就看过的。在书架上翻吧翻吧,找出这本书,果然当时还在这一页写了一句小感慨。
当面临选择、决择而举棋不定的时候,当拖延、等待、观望的时候,可以想想这个故事。因为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人又有自我欺骗性,太会给自己找理由,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无非就是——“逃避”。
“我需要花时间弄清楚这件事”,很多人这么对自己说,然而,如果诚恳地回顾一下,就会发现,最后往往变成了“我需要花时间”,而并没有真的去“弄清楚”。
所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逃避,标准只有一个,我现在做的这件事,是否对目标有益。
这大概可以破除80%的自我骗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