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书的读者,应该记得作者的来历,这是基本的礼貌。平时看电视的时候,发现里面看书的人总能很厉害的说出作者的来历,觉得好佩服,怎么记得住。
我在读了五六年后才有一点点醒悟。
中文名的好记。
比如余华-祖籍山东高唐人,出生在浙江杭州,毕业于鲁迅文学院,也是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一个作家,写出的小说看得是欲罢不能停止,熬夜都要看完。当我看到他的第一本小说《活着》。我就一口气读完了,后面买了他的好多小说。这里推荐《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这几本是我特别喜欢的,他的《鲜血梅花》也是看过的,但是读的不太懂,《兄弟》这本这里也是推荐的,这本是长篇小说,篇幅比较长,但是近期因为要搬家,而且电子书的价格又跟实体书差的不远,就一直没有购买,但是在电子书里试读了前部分,也是很想再继续看下去。
还有钱钟书跟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本名是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而杨绛先生本名则是杨季康,夫妻两都是江苏无锡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了杨绛,这对富有才学的夫妻,《围城》跟《我们仨》也是推荐的。当时看《围城》耗时还挺久,陆续看了一个月才看完,那时刚开始接触这类的书籍,脑子里挺难消化的,里面的精华,着实让我消化了许久,还是挺沉重的一本书。“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一部具有讽刺意义的现代写实小说。说来惭愧,看《我们仨》是2016年杨绛先生去世,因此缘由才看的,这本书我现在不太能理解,就是感觉他们一家人的那种氛围很感人,一家人感情深厚,但是相继两年,杨绛先生先是丧女第二年又丧夫,在人生的重大打击面前还是乐观的生活,这本书就是记录他们仨的人生经历,从一起到失去,特别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