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伊斯兰文化的不理解,和战争的反感,是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看了开头就放弃了。
不能理解的战争,不能理解的信仰,无谓的战争伤害着手无寸铁的无辜的同胞,平民和儿童,伤害着赖以生存的家园。
太多的不理解,致使我错过它,错过懦弱却又心存良知的阿米尔和他矛盾的伟大的父亲,错过善良正直忠诚的哈桑和他忠诚的父亲,错过善解人意的拉辛汗,错过温柔善良包容的索拉雅,错过一场伟大的救赎那么久。
作者以第一人称,倒叙的方式,一通来自远方耐人寻味的电话,使故事的主人公阿米尔神魂落魄。带着好奇心,一直追随着主人公的脚步走进他的故国,他的童年,他的少年,走进战争,走进人性的深处。
轻描淡写的叙述,把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战争的残酷,经历过美好却又残破的家园,那么自然流畅的深深地烙印进人的内心深处。
“为你,千千万万遍。”看完通篇,这句话不停的回响在耳边,眼前仿佛可以看到那个在长着老石榴树的山坡山飞奔的少年,那个在街头巷尾追逐风筝的少年,那个把鲜红的石榴磨碎在自己额头轻问“那么,你满意了吧?你觉得好受了吗”的少年,那个睁着像初生羊羔一样委屈的眼睛的少年,那个最终消失在喀布尔街头的少年,亲爱的哈桑。
一个让人心疼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尽管难过于他的结局,可又不得理智的劝解自己,他所处的时空,崩解的政权,毁灭的家园,尖锐的种族歧视,分崩离析的信仰,这样干净的灵魂注定他宿命般的悲剧。
如果我可以只是单纯任性的喜欢哈桑,那么我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去厌恶阿米尔,厌恶他的自私,他的懦弱。
但心里总是有一个声音无数遍告诉自己,阿米尔在经历这一切是只是个渴望父爱和公平的孩子。
他从小生活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思维根深蒂固。他的年龄和阅历注定他没有明确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明晰的做人原则。只是单纯的一个小孩子对父爱的独占欲罢了,还没有那么十恶不赦,只是恰恰在他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他做出了让他终生难以释怀的选择。
不管是有心还是真的懦弱,如果对他产生太过极端的情绪,还是没有办法做到。
拉辛汗说:“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生活总会继续。”这似乎是阿米尔信奉的安拉真主的唯一一句教诲,这些都是他为忘记过去,埋葬心底愧疚的惟一安慰。
我们总是这样,拿生活为说辞来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披上面纱,假装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的模样。但生活总是公平的,该偿还的总要偿还,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随着时间不断前进,阿米尔父亲去世,他和心爱的女孩结婚,考上大学,第一部小说出版,接连数部小说的出版,似乎生活再也不复初到美国时的窘迫,如果没有意外,似乎这一生就这样漫不经心,平平淡淡的一直到老了。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在打怪,平静中生波澜,才称之为意外。 在行文开头一直好奇的电话内容在此时揭晓,拉辛汗说:“来吧,这儿又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故事从开始慢慢走向高潮。这通电话对阿米尔来说,是打击,也是福音。深藏心底的快要腐朽成殇的秘密就这样无情的重见天光,还是由最不愿意让其知道的人来揭开,但这未尝不是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痛苦只有在被完全放下时才是真正的解脱。
也许这个时候你会再次为阿米尔的退缩感到愤怒,在知道哈桑夫妇的逝去,其惟一的儿子还深陷喀布尔那座充满战乱的城市,他又退缩了。也许他更多的是不想改变现有稳定的生活和家庭,也许他依然懦弱,作者把人性描写的可谓极致,没有真正的黑白,一切只是相对。
在此文章开始进入真正的高潮,阿米尔多年的认知被颠覆,从小牢记的教诲在此时得到了真正的解释。
从小影响其至深的不是来自人人信奉的安拉真主的旨意,而是他的父亲告诉他的一句话,“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他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大部分也源于父亲的这句话的影响。而当埋藏多年的秘密揭晓时,这句教诲仿佛在此时才找到了它真正的出处。
真相永远不是眼睛看到的那样,也不是想当然的以为。
保持清醒的态度不忘初衷,然后做好他人生活的局外人。
哈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想说: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