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恰当的自由与正确的爱
一、对自由的误解
- 内心的自由。电影,追风筝的人。
- 身心的自由。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 放纵的自由。电影,超级妈妈。
- 自由的边界。正如起床吃饭,睡觉,自由工作,组织活动,群众活动等,是成人需要为孩子建构的基本社会节律,有设计的儿童生活比没有设计的生活对孩子适应社会更有利。
二、为孩子立规矩的两项原则与方法
- 群体原则与反思角慎用。
1)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发了脾气就成了怪物或者成坏人,如果让他误认为人类不允许发脾气不允许伤心这样的认识的孩子只会更糟,他会把脾气和伤心隐藏起来,扭曲成另外的情绪发泄出来。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伤心和生气都是自然的事情发脾气也是被允许的,只是这些不良的情绪不能用来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
2)反思角不代表孩子最爱的人,也不会发怒,不会显出讨厌孩子的表情,所以当语言建构原则失效后,用反思角建构原则是比较安全和比较好的办法,但一开始可能会与孩子发生肢体冲突,因此还是要慎用。
3)利用反思角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事先向孩子宣告反思角的规矩。先向孩子宣告刚才他做的事情是违反原则的,如果再做就要带他去反思角了,这是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他再犯错误,就要立即宣告一遍,“因为你拿饭玩了,所以现在你要离开餐桌去反思角”。
第二,不带评价的像孩子陈述他的行为。如六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他的行为给成人造成的感觉。你不守规矩妈妈感到难过,但仍然不要评价。
第三,待到反思角时要再宣告一次规矩。三岁就做三分钟,五岁就做五分钟,不过实际做的时间可灵活掌握。反思角不能弄的很舒服。
第四,反思结束后,让孩子给你说对不起。让孩子离开反思角前,成人一定要向孩子表达你是爱她的,让孩子知道不管他犯什么错误,我们都爱他,然后让孩子说声对不起! - 安全原则与巧妙坚持。成人只能用坚持不让孩子从旁边上去的毅力来个孩子做一次较量,让孩子知道这个地方不能爬。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两岁以下的孩子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例如孩子要去探索从楼梯在外面爬上楼梯被轻轻拉起孩子的手说,我们去看看,里面有个小虫子;三岁以上的孩子就不要强行把孩子抱走,不然会使他无法进行那项事情,使他产生自律而不是他律。第二,无论孩子怎样攻击你都保持心情的平静和面部表情的平和。第三,无论孩子怎样挣扎你的手怎样使劲,但是面部表情都不要变得狰狞。第四,在孩子放弃后,跟孩子一起快乐地离开,给他介绍其他的工作。
- 应该给孩子自由的3种情况。
1)当不妨碍孩子及他人发展的时候。
如果当初我们干涉她不让她去等待,辰辰这种经营友情的人类难得的耐力可能就不会成长起来,可见自然的法则永远高于人类的法则,尊重孩子自然地发展行为就是尊重自然和人类自己。
2)当孩子探索的时候。
3)当孩子工作的时候。引领的意思是渲染而不是逼迫和命令,“你要遵守原则”是命令,“你要去工作”是命令,说“你看我是这样做的”,做后让孩子自己去实验,是渲染、引领,符合孩子的人格状态。
四、不能给孩子自由的十二个方面。
第一,错误对待他人的态度,第二不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人的身体和财物的藐视与破坏,第四不遵守群体中以偿的道德规范,第五,对人群氛围的破坏,第六,对家长老人的不敬行为和语言,第七,再有人身危害的环境中,你爸在出现了明显的有碍发展的问题上,第九,孩子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探索,第时面对自己可能会造成伤害的是五十,第十一,故意的为了破坏而破坏的行为,第十二,妨害了别人自由的行为。
五、爱的误区。
第一公式化的爱;第二求助型的爱,第三焦虑型的爱,第四仆人型的爱,第五偏执袒护型的爱,第六,过度保护型的爱。替孩子去做事和事先告诉孩子要怎样做才是安全的,这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你一个人做不了,在父母的这种态度下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并有了轻易放弃的倾向。
第七章 建构0至6岁美好人格的十五项内涵
通过比较,现在家长们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育理念,确定的教育理念再去寻找与自己理念相同的学校就比较容易一些。
一、使孩子成为他自己
二、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
如果我们有机会被渲染出能从别人的心灵表达中,能从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中,能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愉悦,那么我们的一生快乐的机会就会很多,幸福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三、对人类有利的审美观
这里讲的审美也并不是仅指艺术的审美,而是泛指一个人的人品和生活的审美,应该耐心的等待他们通过自己的比较发现并修正自己的审美观,这也叫做试误。
四、天然具有的探索精神和尝试欲望
孩子的探索精神只有获得探索的空间和探索的自由才能被保护,因此想在儿童的成长中保护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就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时应该关注儿童的探索品质,具有探索品质的人才是会生存的人。
五、天然的对工作热爱。
孩子只要获得了工作的机会他们的内心就会获得愉悦,在人类的一生中只有这六年的工作是完全与社会价值和物质利益无关的,只顾追求效率和结果的,是全人格投入的,也是对人类最有益的。童年是个主要通过游戏来获得人格发展的阶段,我们通过给儿童群体提供有丰富工作材料的环境,使各种具有不同文化不同遗传特点的孩子都有可能在环境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样来保护儿童的工作本能。这些工作本能最后沉淀为儿童将来的生存能力,为人类的生存奠定必然的基础。而成人为儿童所提供的环境装备要能保障儿童能力的发展方向朝向生存和社会的需要发展。
六、具有自我发展的质疑和解疑特征。
在出生后的生活里会出现许多让他们能够产生质疑的机会,我们只要不用过多地灌输来占据孩子的探索空间,质疑和解疑就会成为他们发展的内在动力。
七、无意识的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 如果成人能主动为他展示,或跟他一起去解决,就会刺激他自主解决问题的欲望。
- 孩子放弃了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代之以哭闹这种低级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成年后会转化为发泄情绪。
八、对人类文化和自然具有同等的兴趣。
- 如果说孩子是感觉动物,蒙氏的教具就缺少感觉和情感经验的使用,缺少对沟通的需要的设计。是否因为缺少这些就一定不能用,这也有待证实。
- 他们发现有一根长木棒正好是另一根短木板的两倍,而老师告诉他们,我们可以给短的标上1,给长的标上2,来说明2比1长一倍。这时,儿童就特别愉悦,从此开始疯狂地询问各种东西的名称。
- 我们认为人类的文化分为科学与艺术两大范畴。儿童什么时候使用什么能力?什么时候对什么感兴趣由儿童自己决定。但在他们的环境中,有没有这样的内容却由我们成人决定。
九、头脑清楚。
- 我们芭学园的孩子能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状态,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别人和别人的关系,物与自己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等等明显而准确地表达清楚,这表明他们是幸福的。
- 当一个孩子回家说,谁谁不跟他玩儿,谁谁欺负她,他都怎么怎么样了,那个人然后如何如何?这时你可千万别生气,如果孩子能回家这样说说明她是幸福的,这个幸福不会被他总结出来,幸福中的不快全被他清楚地捕捉到并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信大家试试,那些苦难多于甘甜的孩子要么不说一说起来准时自己那只妹子很快乐,到福利院去看孩子那里的孩子就是这样他不会花时间去温习某一次的幸福。
十、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和判断。
- 一个没有被教育的孩子在选梨时,如果她喜欢吃,一定会选那个大的。当他被教育之后他的本能和教育他的人让他做的事之间就出现了冲突,如果这个孩子知道按自己内心的需要选择大的梨,那个教育他的人仍然会爱他,他可能就会按自己的本能愿望去选择那个大的梨。如果这个孩子曾有过不按教育者的要求去做,教育者就会不高兴的经验,为了生存,儿童会紧紧依恋养育者,努力达到养育者的要求,取悦他们,他就会违心的去拿那个小的,并说一套让养育着高兴的话。
- 表面看上去儿童似乎获得了提升,他按照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做了,但实际上由于违背生存的本能,他会非常痛苦,丢失自我的结果是在冲突中需要选择时,他的内心会在本能与自我,本能与假想的别人的要求之间摇摆,丢失本能自我的人会为选择带来的损失和不足感到伤害,他会以抱怨和发泄情绪来弥补内心的不快?他们会活得很累,很不幸福。
- 如果在教育之下儿童仍然能保留这种本能说明这个教育是成熟的,儿童首先要练习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保护自己,才能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建构利他的精神,否则就会利用利他来获得安全感。
- 人生最重要的是是判断和选择,判断和选择如果失去了自我的立场就会变得困难,没有获得足够发展自由的孩子很少有选择和判断的机会,所以他们大多数情况下让别人替他们做这样的事,在这一点上,成人要放权。
十一、无意识的对群体的兴趣。
十二、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使孩子提前练习进入主流教育所需要的技能和学识,这一点与建构性教育似乎相违背,但是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儿童长到五岁时,已经开始将自己对物的了解升华为人的精神内容,他们开始对人为了表达自己所创造的形式感兴趣,这些形式包括文字符号,数学思考和计算技能,以及绘画舞蹈手语等。这时,如果人们能恰当地设计一些从具象到抽象,从形象到符号的转化内容,并使孩子对这些文化发生兴趣,然后巧妙地使用小学一年级才需要用到的基本技能,并不会使孩子们受到什么不好的影响?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在这一阶段给孩子交了什么?而在于怎样教?在于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怎样设计的有利于孩子,不破坏孩子的发展。
十三、易于适应环境。
比如孩子在环境中被人夸奖就给孩子适应的自由,有人挑衅就不给孩子自由去试验,家长受的了的事就让孩子去适应,受不了的事就不让孩子去适应等等,这样,儿童会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环境适应的练习变得越发的不肯定。
十四、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
十五、抗冲突能力。
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独特的需要,孩子不是等着被铸造的,而是等着被了解的,理解我们的孩子尊重我们的孩子我们才能为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发展自己。
作者后记
- 有的出版社来找我,告诉我不要给读者讲什么理论无需讲为什么?这在孩子每个年龄段设计好每个年龄段要执行的教育方式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式,供家长像查字典一样,孩子到了那个年龄段就去查那个年代的教育方式即可。我这样想的时候,怎么都想不到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养猪或者养牛。
- 给所有孩子写出成长的教育方法,给不同环境,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写出他们不同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方案,我认为这真是不适合人的一种方法。
- 如果家长掌握孩子在六岁之前的教育教育方式和教育观点,也就掌握了能够养育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因为懂得六岁以前的孩子也就懂得了人,懂得了人与宇宙的关系,和人与生存的关系,家长愿意搞懂孩子,你就有了对孩子巨大的无限的热爱,有了这份爱,有了对人的基本成长规律的了解,家长见到孩子,就能够自己解答疑难,并为了自己的孩子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帮助孩子到幼儿园毕业,家长就等于在教育上读完了研究生,一辈子都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