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学生,本科学校很普通,她心有不甘,毅然的决定考研。考研初试成绩公布后,她给我分享她的成绩,看着她打出的一排数字,根据我的经验,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分数,在我和她的潜意识里,考研顺利通过已经是八九不离十了,复试只要正常发挥就一点问题没有。
没过多长时间,她在QQ上和我说,对于即将到来的复试,我好有危机感啊。
“今年学院招十四个人,其中保研的七个,还有十四个人入围了复试,也就是复试至少也要刷一半,”她说,“我男朋友他师娘说,最大的硬伤是本科学校和跨专业!我两个都占了,虽然初试名次是中等偏上,但还是很担心。”
我看着她打的一段文字,心里一阵嘀咕,因为我也曾有过和她相同的经历。
那年我也是因为本科学校不是太好担心前途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考研的征程,也是在初试成绩优异的前提下迎来复试,也是被学姐学哥告知本科学校会成为录取的一个障碍,那段时光,我的纠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等到了复试的那天,果不其然,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评委老师对我的本科学校展开了讨论,有的老师问,你这个学校是民办的还是公办的,还有的老师问,我没有听说过你这个学校,你给大家介绍介绍。
当时看得出,评委老师因对我本科学校的质疑而延伸到了对我的质疑,认为我的专业底子一定不怎么好,要不然怎么会考一个他们都没听说过的学校呢。
讲真,在这个全民刷脸看颜值的时代,生得一副好皮囊就有了比别人优先的通行证。在这个唯学历和资历是举的时代,你的硬性指标比别人烫手,你的光环比别人闪亮,就更容易赢得别人多一眼的青睐。
所以,考研复试结束后,我就在心里一遍遍的问自己,为什么我就那么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四年的大学时光轻易的交代给了那样一所学校?为什么不复读一年努力考一个好学校?为什么....
正当我陷入无比纠结和自责的时候,我考研报考的学校给我发来了一纸通知书,告知我很“荣幸”的被录取了。
就在我为自己“侥幸过关”而暗自欣喜、期待在更高的舞台上一展拳脚的时候,耳边却不时的吹起了阵阵凉风。
“你本科在哪读的,在哪个城市啊。”“你那个学校规模有多大,有一万学生吗?”“你在学校里都学什么课啊,老师是什么学校毕业的。”
更让我不堪的是,一些老师和领导在得知我的履历之后,也都跟风而来。当时学院的院长见到我,会温柔的提醒我,要努力啊,你看看你班那谁谁谁是哪个学校过来的。还有一位博士生导师,有一次见到我说,你那个本科学校的一位老师要考我的博士,不过我觉得她的基本功不是很扎实。
入学的某段时光,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浪费在了自怨自艾之中,本科学校的那几个字仿佛成了我的一块遮羞布,每当别人有意无意的提起,都会让我想要向前的脚步一次次的搁浅。
就在我的挫败感与日俱增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学院的一位领导,而正是他给我推荐的工作成为了我正视自己的转折点。
研二刚开学,我任职于学院办公室,协助老师管理本科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兼职担任了本科班的辅导员,对于这份工作,我是既期待又担心,期待会是好的开始,又担心自己做不好。
为此,我请教了很多人,钻研了很多书本,我试着把领导交代给我的每一件事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写稿、开会、组织活动,每一件事都铭刻了我精益求精的态度。
同时,在专业学习上,我也变得勤奋好学,那些被我搁浅的书本又被我从角落里拿了出来,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办公楼里那盏孤独明亮的灯,一直在陪伴和见证我的成长。
辛苦的付出得到了肯定,随着领导的阵阵好评和学生们的默许肯定,我先后把从奖学金、助学金到优秀辅导员、优秀毕业生等一系列的荣誉顺理成章的揽入怀中。同时,因为在专业学习上惟精惟一的坚持,我已经渐渐的缩小了和名校毕业生专业能力上的差距,并朝着更好的目标迈进。
渐渐的我发现,当我可以把工作做好,当我可以把专业夯实好,我再也听不到那些尖酸刻薄的话语了。
就这样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结束,毕业聚餐的那天,我和院长做在一桌,我向他敬酒,他微笑着向我表示祝贺,并耐心的给我提了几点希望。我知道,他依然会记得我只是一个很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但他也肯定相信,我必将不辜负老师和领导三年的培养,带着光环驰向远方。
于是,我意识到,当你有着足够的自信和底气的时候,真的没有那么多人去关注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也没有人用带着讽刺和挖苦的眼神去看你,他们看到的只是你坚定的脚步和永不言弃的信念。
而当我再次收到我的学生的消息,她已经顺利的被那所学校录取,我也有理由相信,她会做的更好。
也许现实中的你和我们一样,是一所很不起眼的大学毕业的学生,你可能会因此面对成长中的各种不公平和不确定,会被别人贴上差生的标签。但请相信,今天的你没有选择一个好出身,未来的你是原地踏步还是勇于登攀,完全在于你的态度,完全由你决定。
是的,我们很普通,正是由于我们很普通,我们少了别人多一点的青睐和关照,所以我们不骄傲不放弃,我们更懂得努力奋斗的意义。我们没有名校投射的光环,我们才会有无限的潜能来证明自己,才会让向前的每一步走的坚实且肯定。
而这份执着不仅能打动别人,更能感动你自己。
待秋实果茂,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