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人生》
——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分析
当我第一次读路遥的《人生》的时候,曾经为高加林与巧珍和黄亚萍之间的爱情悲剧而悲伤落泪。那时候自己总是在替高加林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所做的错误选择而懊恼不已:要是高加林当初没有通过走后门去县城工作,要是高加林抵挡住了热情的城市姑娘黄亚萍对他的狂热追求,要是高加林始终没有抛弃那个一直深爱着他的农村姑娘巧珍……这样该有多美好啊。可是,当我重读路遥的《人生》之后,我对于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有了一点新的认识。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剧。
从小说的创作背景来看,这本小说发表于1982年。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转折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激烈碰撞,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对立持续加剧,社会阶层之间矛盾的不断锐化。小说的情节就在这样的一个时空背景下展开。因此,小说中的人物,不论是主角高加林、巧珍、黄亚萍,还是次要人物高玉德、高明楼等都不能超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他们各自所代表的阶层而存在。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生活的反应。所以当我们站在当时的历史时空条件下来看高加林在自己人生岔路口上所做的看似不可理解的抉择自然就有其合理的解释了。
首先,在当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之下,国家在农村不招工不招干,这给一大批像高加林一样的农村知识青年带来了极大的苦恼,他们希望摆脱农村落后愚昧的生活环境,渴望进入更加现代、更加文明的城市生活中去。但是,严格的社会制度使得他们在现实的浪潮中被打击的颠沛流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四处碰壁。
同时,虽然高加林是一名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青年,看起来似乎与那些传统和落后的农村文明早已决裂。其实不然,在他的性格中仍然残存着在封建社会下作为一名读书人的孤傲与清高,这是他自幼成长起来的农村深深烙刻在他观念中的,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这可以说是他人生悲剧的一个体现:越努力想逃离愚昧落后的农村文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却陷得越深。高中毕业后的他从土地中来,离开土地,又重回土地,构成了他从起点绕一圈又回到起点的循环人生,在这个循环中,他失去的不仅仅是爱情,优越的城市生活,更是他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子弟应有的淳朴善良的品格。
其次,当时的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也是造成高加林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自己的权势,将高加林赶下讲台,从而把自己的刚刚高中毕业的儿子三星扶了上去。高加林为此一度愤怒到要找高明楼算账,可是父母不仅制止了他,还要他以后对高明楼以礼相待,就是因为高明楼是大队书记,掌握着生产队里的大权。这是高加林第一次感受到权势的力量。
当他去县城卖蒸馍,碰到了他以前一起上学的两个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时,他更是感受到了权势的巨大实用功效:同样是高考落榜,但是由于黄亚萍的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和县常委,而黄亚萍得以到县广播站当播音员;张克南因为父亲是县商业局局长而到了县副食公司当了保管。而他,高加林,才华横溢,论水平他不在这两人之下,却只能落得在集市上卖馍的悲惨境遇,不就是自己没权没势的缘故吗?
当他的叔叔高玉智衣锦还乡时受到了高家村“大能人”“二能人”的殷切款待以及他本人在之后真实的体验到了“后门”的好处后,使他大大加深了对权势的认同。
这似乎是一个滑稽的人生轨迹——由权势的受害者一跃成为权势的受益者,最后又成为了权势的受害者。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这种滥用权势的不正之风毒害了当时一大批人,造就了当时一个畸形的社会。
以上是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外在因素的分析。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之间的鸿沟,农村中残余的封建恶习以及社会的不正之风都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社会因素。而高加林自身充满矛盾的性格又是造成他悲剧的内在因素。
高加林的性格可以看作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他即自信又自卑、即勇敢又脆弱、即朴实又虚荣。他性格当中的矛盾冲突其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所造就的。而高加林作为这样一个多重矛盾的统一体的存在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
他自信,是因为他能写能画,会唱会拉,而且身材健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青年;但是他又是自卑的,因为“农民”这两个烙刻在他身上的字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屈辱和自卑。这在他赶集卖馍和去县城挑大粪时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他是勇敢的,他在被三星换掉时,曾决心要同高明楼拼命。在和巧珍在一起时,不顾村民的嘲讽和非议,在村里搞起了“卫生革命”;但他又是脆弱的,当他在面对可以通过走后门进入县城的机会时,他选择放弃反抗给曾经他带来不公的权势,没有秉持自己一向作为读书人的清高。他是朴实的,当他赋闲在家一个月后,他觉得不能这样了。当他劳作的时候,虽然带有发泄情绪的主观意图,但是其略带笨拙的劳动姿态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农村青年的朴实勤劳;他又是虚荣的,在高加林当上了县通讯干事后,巧珍来看他,他却视巧珍的真心如敝屣。他在不久之后跟巧珍提出分手的时候,并没有说自己的变心,而是很含糊地表示自己要调到外地工作,这更加体现了高加林的虚荣。他为了自己留在城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抛弃了深爱着自己的巧珍,也背弃了自己曾经在德顺老汉面前立下的誓言,这无不体现这他的自私自利。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高加林性格中的缺陷而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他自己,因为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处于激烈变革的社会现实;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给高加林所犯错误所找的借口,高加林个人的悲剧的确由他自己亲手造成的,他难辞其咎。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在开题中路遥引用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是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像高加林一样,需要在人生的岔路口进行抉择。当面对抉择时,如何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是什么都需要我们做出个人的判断。而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上的纠结与抉择以及他的个人悲剧可以给我们读者敲响警钟,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避免重蹈高加林的覆辙,书写灿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