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聊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上午在“亲子滋养最佳实践”群的一位学员的分享。
她说:
原来不太爱听课,更愿意看书,认为会读书还用听课吗?后来听过陈老师(陈禹安老师)的课后,发现听课现场的很多精彩书中是难以全部书写的。再看书时,又发现书中的一些奇思妙想在讲课时也难以表达。
读书和听课难道一个也不能少?
自从2014年有幸与陈禹安老师结缘,参加过陈老师很多场线下课程,也拜读了陈老师多部著作(陈禹安老师目前已出版近40部著作)。前段日子我也去北京参加陈老师的亲子滋养精华课程,并且在此之前,特意把半个月前才出版发行的《亲子滋养》这本书看完。
所以对她所描述的这种感觉我也是深有体会!
对于“读书和听课难道一个也不能少?”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回答。毕竟像陈老师这样每门培训课程都能出版一本同名书籍,既是心理学家也是大作家的老师也是极少的~
但是,作为一名终生学习者,我还是想将这两种常见的学习方式或者说是“知识输入途径”做了个简单的总结。
(为了表述更精准,特将“听课”改为“上课”,并在下文中特指“参加线下课程”)
1、感官通道
读书以视觉为主,
上课以听觉为主。
利用视觉获取信息时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可以相邻的元素作为一个整体,例如:读书时,词组、段落或者一个篇章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甚至我们不需要阅读整本书,只看目录或简单翻阅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框架和脉络。
利用听觉获取的信息是有时间先后的,比如在听课的时候,一定是先听到第一句在听到第二句,无法像读书一样,很快找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但是利用听觉不仅可以获取言语所表达的含义,还有说话者的语音语调、语速的快慢和话语中所透露出来的情绪。
视觉器官是眼睛,眼睛的视线范围是有限的,所以读书时必须要拿出一本书放在自己面前才可以。
听觉器官是耳朵,耳可听八方,所以上课的时候你无论坐在哪个位置,只要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学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现在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视听结合的应用也很普遍。比如:为了丰富阅读体验,提升阅读兴趣,有声书籍也越来越多了;学生族为了加深记忆,会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中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也会用心制作吸引人眼球的课件。
2、时空距离
读书是与老师远程跨时空沟通,
上课是与老师近距离实时互动。
读书的时候,你会感觉作者在遥远的地方和你对话,虽然说是“对话”,但其实只是作者把他的思想传递给你,而你却无法将你的想法及时地反馈给作者。
也许你能通过其他方式联系上作者并与其交流,但你们沟通的时候距离他写这本书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并且有的作者早已成为历史,永远无法联系上了~)
而听课时,我们和老师就在同一个课堂上,距离最多就是几米(教室大一点也就十几米左右),我们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仅是双向的,还是实时的。并且我们还有机会现场提问,一起参与创造这个课堂。
一本书从写成出版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所以当我们拿到这本书并阅读的时候已经是作者很久之前的分享了。即便今年9月份刚出版发行的《亲子滋养》,你第一时间拿到并阅读,看到的也是陈老师几个月之前付诸文字的想法。
每个人都是不断精进和成长的,而导师的个人成长更加迅速,而当你来现场上课时,获取到的不仅是你从书上看到的知识,还有分享者最新的研究心得。这也是这名学员觉得“听课现场的很多精彩是书中难以全部书写”的原因之一。
3、交流方式
读书是与老师一对一沟通,
上课是与老师以及学员们共同探讨。
同样都是沟通,读书是读者与作者静静地一对一沟通。而上课时:有老师和自己的沟通,老师和其他学员的沟通,有自己和学员之间的相互沟通,还有大家共同的探讨。沟通方式不仅更加多元化,而且无法预料沟通的内容。尤其是提问和案例分析环节,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站起来分享的学员会说出怎样的故事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可以说是“听课现场的很多精彩是书中难以书写”的原因之二吧~
4、能量场域
读书时,一般只在自己的能量场里,有单一和确定性;
上课时,是老师与学员共同创造的场域,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这点虽然貌似和第3点都点像,其实不然。
为什么想分享这一点?
因为一个人当下的情绪状态和所处的环境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自己读书时的学习效果一般只取决于读者自己,当读者处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或者情绪非常平稳的时候,读书时的感受和效果也会很好。当读者处在一个比较嘈杂的环境中,或者情绪非常低落或者不稳定的时候,就很难读下去,即使坚持读下去,效果也是很差的。
而上课时,现场除了你还有老师、其他学员以及工作人员等等。情绪或状态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整个课堂的效果也不取决于个人的表现,而是全体人员共同决定的。做培训的那几年,参加了很多次线下培训,看到很多学员刚开始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互动,后来受到其他学员影响,也变得积极主动了。当然,也有很多相反变化的例子~
同样一门课程,每次举办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每次的学员不一样,即使学员一样,每次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次所营造出来的场域也是不一样的。而“人的每一个行动都会被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场域理论。
也姑且算作“听课现场的很多精彩是书中难以书写”的原因之三吧~
无论哪种形式的输入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不同的方式,当事人的感受和引发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学习偏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看书,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有的人则只喜欢看纸质书;有些人喜欢听音频,比如: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得到APP等;有的人特别喜欢现场听课与老师近距离沟通。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各种方式结合是个不错的选择!你可以去尝试一下,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那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吧!
以上。
PS:对于本文中提到的《亲子滋养》课程,如果你也感兴趣可以私信我要试听课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