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
陈果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她,就在年初她上课的视频超级火。她上课时的举手投足潇洒和她那直接激发人深思的语言,一下子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让我没想到的是,她已经出了好几本书,而且她的书满满的哲思,务实且不浮夸。这次我简单摘录一下她的这本《好的孤独》的精华语录,希望朋友们也和我一样有感触。
1、我为什么要写书?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巧合,我上课时的一个视频,关于“孤独与寂寞”,被上传到网上,没想到很多人点击观看,反响良好,赞誉有加。
一个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独——他悲伤着他的悲伤,而周围的人却仍旧欢乐着他们的欢乐,阳光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少一分明媚,春天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迟迟不来,世界没有了他的微笑照样不紧不慢地匀速旋转……悲伤的人备感孤独,而孤独让悲伤者更悲伤。
这书写给那些孤独的悲伤者,因为这里面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你若从中读到了一个你,那么你至少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着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多少能消解你的孤独,并因此淡化你的悲伤。
此外,或许你在书里会看到一些常见的词语和很多不那么常见的观点。比如:孤独不一定那么不堪忍受,或许只有它能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死亡不一定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阴森恐怖,或许它只是人辛劳一生后进入某个温柔的无梦之眠;人生的苦难不一定那么面目可憎,或许它富有某种异乎寻常的营养,使我们经历过后活得更强大……这些都是我在生活的起伏波动中一点一滴收获的心得,不一定正确,却发自内心。不为标新立异,只想借此与更多相似的灵魂分享。
最后,书里的篇章未必能给我们当下的人生困境指明一条具体的解脱之路,但或许可以在你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为你打开一扇小窗,让你透过它瞥见另一幅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有那么一些人,碰到与我们相似的生活处境,既不像我们那么焦虑不安,也没有我们的纠结不定,他们在顺境中大笑歌唱舞蹈,在逆境中依旧心平气和;他们迎向阳光,也安于黑夜;他们饱含深情地活,心怀诚意地死;他们享受一切生命的美好,也不辜负不可抗拒的苦难……
2、真诚,才显真爱
我们能欺骗的往往是信任我们的人,而信任我们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们欺骗他们。
我们最想要保护和抚慰的是我们真诚爱着的人,于是我们为他们戴上了精心绘制的微笑面具,而真诚爱着我们的人却只是要我们摘下面具,以真面目示之,即使面具背后是一张愁眉不展的脸。
怎么样才是对自己“真诚”?怎么做才是真正善待自己?“改变我能改变的,领受我改变不了的”——对自己身上可以改变的地方尽力去自我修缮,对自身不可改变的东西则予以尊重、接纳,学会与之共处。
3、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孤独时,我们才会和自己对话。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
“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是绚烂的烟花在高空瞬间绽放、又坠回广漠低沉的黑暗中的无望,焦灼却疲乏。
孤独”源于精神的自由自在,而“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治疗,像病人一样需要身边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来送往来遗忘内心的狂躁不安。
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不必去刻意寻找一个偏僻的角落,从而隐居于孤寂之中。孤独本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环境固然有一定的激发效果,却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孤独是在闹市中“心远地自偏”的出离。
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孤独不可耻。
寂寞驱动下的人脉构建,要么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嬉笑怒骂无外乎作秀,旨在互为工具、相互利用,这样的交往自然不会有纯净之清气,只充斥着烟火之浊流。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因为寂寞者的群体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叠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无路,就像无聊重复一万遍,终究还是无聊。
4、享受孤独
拥挤所带来的喧闹驱散了我们所拒斥的孤独,却也搅乱了我们所渴望的内心的宁静与闲情,使我们变得心烦意乱、心浮气躁;宁静与闲情赋予了我们发现他人之美、阅读自我之美、欣赏生活之美的可能性。很多内心安宁娴静的人常常并不特别偏好旅游,因为他无需在身体的四海云游中发掘生活的新奇,即使在最平淡而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他一样能够窥见美感并享受欢乐,就像一双敏感的耳朵即使在人声鼎沸的嘈杂中一样能听见一根绣花针落地时那一声清脆的“叮”。
当我们不用被迫地与他人对话,才可能恢复与自我的对话。人是通过思考自我而非思考世界来初次亲近智慧的,正如人是在自我批判而非批判他人的过程中展示其勇气的。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我们很多人对“孤独”抱有种种误解,比如,我们常以为“孤独者”是一个无趣乏味的人。事实正好相反,一个真正的孤独者是最丰富有趣的人,孤独者并非因为无可奈何、百无聊赖而不得不独处。他的孤独是他自行选择的消遣方式。一个独处时优游度日的人,他自成世界,他的心智犹如一个开掘不尽、取之不完的宝藏,提供给他源源不绝的精神资源、生命营养。孤独者的情趣是思想者的情趣——因其宽广而久远,因其无限丰富而通达永恒。
6、独处的乐趣
思想使独处其乐无穷。就像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微粒,可人的头脑却能思考整片宇宙。”独处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我们可以贪婪地饮用智者用一生总结出来的智慧,与他们发生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有时,我们内心某个晦暗的角落会因为一句话而被瞬间照亮;有时,他无声地说出了我们的想法,他看我们比我们看自己更通透,那一刻,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理解”的美妙,一种豁然开朗的安宁。独处使思想的流淌更为畅通。我们暂别了生活的人流,却结识了心灵的知己,他们跟我们永远在一起。
珍惜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痛苦、烦恼和孤独。这份珍惜会带来幸运,因为孤独总在催生思想,灵感总是给孤独者特别多的厚爱。思想者千差万别,而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思想在孤独中萌动,在孤独中酝酿,在孤独中降生,在孤独中历久弥香。
7、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基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我觉得现在的“成功”仍可分为“成就外功”和“成就内功”
通常我们称之为“修养”。修养包括“修身”与“养性”两个方面。“修身”作用于“身体”,体现为我们拥有健康的体格、匀称的体型、姣好的容貌;“养性”作用于“性情”,指的是我们拥有良好的气质、翩翩的风度、友善的态度。
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在他面前将会出现那条他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通向幸福的道路。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有关“人”的问题数以亿计,不论我们从其中的哪一点出发,最终总会指向“我是谁”,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人只有知道了“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可能知道“我该往何处去”。“我是谁”是人生抛给每个人的谜团,外人回答不了,欲望越搅越乱,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才能揭开谜底,活出自己。而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在他面前将会出现那条他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通向幸福的道路。这里的“芝麻开门”,平时我们称之为“觉悟”。“我是谁”,这就是那个真正“内在于我们的东西”,它决定了我们的心灵、精神、灵魂、人格,它们真正属于我们,常驻而永不流逝。“心灵永远不会有皱纹”
“幸福显然就是一件最神圣的事情”,因为它来自心灵的确认与热爱。实现了这样的幸福,也就真正成就了最高的“内功”。
8、自信与自负
要自信,不要自负。真正的自信者,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什么是力所能及之事,会每天都用一定的时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没有“自知”,就没有自信。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古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明智”二字用来赞美头脑清醒、举止得体的人。而人们将“明”放在“智”之前虽可能是一时无心之作,却似乎包含了一种奇妙的直觉和天然的逻辑:不明,何以能智?看不清楚、看不真切,何以能想得明白、想得透彻?因此要达到“智”,必先要“明”。何以明?——“自知者明”!
换言之,“自信者”首先当是自知者——冷静地看清自己的能力,公正地评判自己的水平,包括自我之所长、自我之所短,然后相信自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自信者”与“自负者”的本质差别就在于——“自知”。人与人的爱好、志趣、理想各不相同,一个人如果能专心致志于自己情有独钟之事,尽其力、显其能,已是很大的幸运、非常的幸福,又有什么必要追求事事皆通、无所不能呢?
“自信”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恰是这“自卑”与“自大”两个极端之间那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那条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的“中道”,所以有时我们给自信一个别称——“不卑不亢”。
世界并不因为我们渐趋充分的“认知”而变窄变小变无趣,相反,它会随着我们视野的高远、心胸的开阔而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奇妙。
真正的自信者,每一天会用一定的时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我不懂、做不好的东西,我要保持谦逊、保持尊重、保持风度。
“知我所能”意味着深入挖掘自我尚未展露的潜能、了解自我内在的天分,然后尽己之力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天赋获得最大程度的施展。
9、觉悟
“觉悟”的最高境界当然就是“彻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彻大悟”。
佛教中,我们常将这样的“彻悟者”称为“佛”。因此“佛”不是神,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彻底的觉悟的人,是“觉解万法、事事通达”从而大彻大悟的人。
彻悟者看到的是“生命”并未被“死亡”取消,而是在经历了“死亡”这个环节之后进入了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另一个存在形式。生命还在,只是与之前不一样了。看不见的,不一定不存在。
我有时觉得,生命似乎就是装在身体这个皮囊中的一团精神,死亡就是精神离开了这个皮囊,飘散到皮囊之外的无限时空之中。
时间平稳地将我们每一个人从摇篮推向坟墓,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其实我们都在变老,都在趋近死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身体内的那团精神正在一点一滴地从皮囊内流溢到皮囊之外,人的“精气神”正在逐渐向空气中散去,直到人的最后一丝气息通过呼吸从身体中输出,我们就完成了这一段生命的历程。
10、如何看待死亡
古希腊哲学家说“干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深感认同。或许死亡原本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真正使我们惶恐不安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无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死或不死,但我们却能选择自己如何看待死亡。
四季如此,气候如此、潮起潮落如此、日月升降如此,生命既在自然万物之中,亦当如是,“流年周而复始,终古循环不已”。
与其煞费苦心却徒劳无功地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不如去沉思如何使用我们有限的生命,使之绝不空虚,这意义显得更为重大。在精神上不断地练习死亡。
用哲学思考使自己在向死之境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从而超越死亡。这种超越不是让我们可以不死,而是让我们可以平静而坦然地面对死亡,然后自由而欢乐地迎向生活。“死亡”提出的这一个问题,挑战了、也考验了人类的心灵力量和内在智慧,而“心理学”大概就是源于一个相似的问题——了解自己的精神,潜入自己深层的意识领域,探索内心世界的秘密。
这是我个人觉得很有启发的段落,如果你有更多感受请给我留言。你们的点赞是我坚持读书的巨大动力,请跟我一起读书吧,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你会慢慢的你会发现,你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