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上海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周末。这座城市的历史韵味和现代魅力,让我深深着迷。
早上,我去了鲁迅公园。那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参观鲁迅纪念馆,让我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鲁迅公园的历史变迁和重要事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变迁: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位于上海。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看,鲁迅公园经历了德日占领萌芽、民国统治兴建、建国后再兴建三个阶段。1988年,虹口公园正式更名为鲁迅公园。
鲁迅墓的迁移与保护: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至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并在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1932年,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爆炸事件,这是韩国人抗日往事的一部分。当时,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人庆祝日本天皇寿辰“天长节”,并在虹口公园集会庆祝日本在“1·28”淞沪战役取得的军事胜利。尹奉吉在这次集会上进行了炸弹袭击。
公园的功能与景观变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鲁迅墓的迁入,虹口公园经历了变化最大的一次重建,形成了今天的空间格局和景观面貌。公园既有历史文化纪念内涵的景点,又有山水自然景观,人文景点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渗透。
接下来,我来到了鲁迅故居,这座见证了鲁迅先生在上海最后十年的生活的地方。走进这座红砖红瓦的三层小楼,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鲁迅故居是一座三层楼房,采用红砖红瓦的建筑风格。它的占地面积为80.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2.72平方米。在鲁迅逝世后,这座故居被用作其他用途,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即1951年1月7日,鲁迅纪念馆的馆址设在大陆新村10号(包括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故居),并于同年正式实行内部开放。
鲁迅故居对公众开放,门票价格为8元每人,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4点。然而,有资料显示参观是免费的,但游客需要提前通过游上海的小程序预约,且每个时段仅限11人参观。
此外,大陆新村不仅有鲁迅故居,还有其他著名人物的旧居,如茅盾和谢旦如等。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上海的一支文脉,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
下午,我来到了内山书屋,那是鲁迅先生晚年常去的地方。在这里,仿佛能看到他坐在书店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阅读的样子。仿佛能看到他跟内山完造交流思想的情景。
内山书店是由日本人内山完造于1917年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创立的,最初主要经营日文书籍,包括基督教书籍、医学书籍等。它因庇护了20世纪初的重要文人知识分子而闻名,并成为鲁迅生命最后9年的“会客厅”,对中国文学史和上海海派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947年,内山完造被遣返回国,书店随之歇业。
近年来,为了纪念内山书店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以及鲁迅与内山书店之间的特殊关系,天津导演赵奇筹划将内山书店带回中国,并在天津开设了一家名为“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的书店。这家书店不仅复原了当年的历史元素,还以博物馆式的陈列方式,深度呈现中日文化交流的图书,旨在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
此外,上海的内山书店旧址也经过修缮改造,成为了“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通过保留特制石灰墙面、木质框架等细节,力求让每一个过路人都能感受到来自1927年先进思想的萤火之光。
这些关于鲁迅公园、大陆新村、内山书屋的内容,让我对鲁迅先生在上海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相信,这些故事也会让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