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老师认为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所有心理和行为背后的三种基本动力。而生命力展开时必然是有攻击性的,这是极为普遍性的力量。所以最好是一个人既是有力量的,同时又是能安放好自己愤怒的。
讲真,看完了《每个人都不好惹》、《攻击性的意义》、《如何转化破坏性》三篇文章,我都还是很疑惑,觉得没有看到我最想看到的东西。
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剥离了攻击性的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人,则是真实的,因此更有魅力。
攻击性是什么?我理解攻击性是人类发泄愤怒的一种方式,或许是言语,或许是肢体。
有时候我想,现代人的攻击性最多体现在言语上吧,不开心或受了刺激时,用自己的犀利的语言怼过去,随着语言的输出,愤怒感也会随之而带出。虽然我们在很多时候不能、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我们也会通过和朋友的抱怨来进行发泄。
我心目中最好的境界是一个人拥有极高的素质修养,根本不需要和俗人们置气,更不屑因此产生愤怒的感情。活得像清风一样自在,像野马一样洒脱。
显然我太理想主义了,就像陪儿子看《头脑特工队》一样,那么简单易懂的道理,连嘉嘉一看就懂,人身体中的五种情绪:乐乐、怕怕、怒怒、厌厌、忧忧,缺一不可。偏偏我这个大人要视而不见,硬是想要生生把自己自己不想要的情绪藏起来。
比如愤怒,比如悲伤。当悲伤来袭,成年人努力营造快乐的假象,孩子们则因为哭闹而被家长训斥。其实感到伤心并没有错,感到愤怒也没有问题,一味的忍让和逃避,才可能让这些负能量变为最大破坏力的武器,最终演变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识层面波浪滔天。我们很多人不敢表达愤怒,就是因为意识层面的愤怒从逻辑讲是非常合理的,但潜意识层面的愤怒却是达到了恨不得别人去死的地步。
假装自己很优雅,潜意识里恨不得对方去死,这是最可怕的结果。
合理转化破坏性是最科学的方式。但是这太难了,对我来说。一方面要坦然面对自己的攻击性,另一方面接受别人的攻击性,还要“去毒化”。这不是逼自己成为圣人吗?
而如果我们不能甚至都不愿意做到这些时,诚实反馈就好,就告诉对方:我的能力有限,我承受不了你的攻击,但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能力有限。
然后呢?对方能够理解吗?能理解则皆大欢喜,不能理解则变本加厉。
不是我太悲观,是我觉得这太理想化了,有点不可思议,这也是我疑惑,没有学懂的地方。所以,我也期待在问答当中,武老师能给出很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