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冰箱、空调、电风扇,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来消暑。其中就有几大神器,在炎炎夏日带给古人一丝凉意。
神器一 手摇风扇
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或"凉友"。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而我们要介绍的这种神器,是一种富贵人家才有的手摇风扇可以算是清凉解暑的高科技产品。
清代盛期的文人曹庭栋在《养老随笔》中就对手摇风扇有这样的描写:“暑天室有热气,非风不驱。办风轮如纺车式,高倍之,中有转轴,四面插木板扇五六片。令人举柄摇动,满室风生,顿除热气,特不可以身当之耳。
朱家溍先生《清代皇帝怎样避暑》一文中曾经引用了一份清代内务府的档案,记录了雍正二年,雍正帝让内务府郎中保德制造风扇的内容。其中说:“于五月二十九日做得楠木架铁信风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奉旨:再做一份,架子矮着些,安大些的羽扇,再将葵黄纱风扇做一份……于六月初六日做得紫檀木架、玛尼顶大羽毛扇一份、葵黄纱扇一份……”
其实,这样的大型消暑神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史称“叶轮拨风”。《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据推测,手摇风扇最初是作为一种实用的农具发明出来,随后才转用于夏日取凉。元代学者王祯《农书》等文献中都记载了这种农具,称为“飏扇”、“扇车”以及“风扇车”等。
神器二 冰鉴
冰鉴,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
人类用冰的历史十分久远。《周礼》里就有有关“冰鉴(hàn)”的记载算起来,“冰鉴(hàn)”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 了。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明朝时,北京城的皇公贵族已把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於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神器三 深井
除了风扇和冰鉴,古代的有钱人家还有低配的空调房,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采集冷气,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 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在皖南西递有座老宅子,叫青云轩,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这种设施。
神器四 凉枕
无论王孙贵族,还是平头百姓,都离不开这件纳凉神器。瓷枕也是古人避暑伴侣,“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忘机堪画寝,一枕最幽宜。”描述了瓷枕在盛夏炎热的夜晚带给人一丝的幽凉。瓷枕自隋代开始就进入了人们的居室,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
而且随着中国陶瓷技艺的发展,瓷枕的制作愈发登峰造极,其造型纹饰也更丰富多彩,极大地升华了其表现力和艺术性,成为卧房中令人赏心悦目之雅物。
哪怕是家境贫寒的平头百姓,也有竹枕可消夏。
神器五 竹夫人
《红楼梦》中有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 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是‘竹夫人’。
竹夫人又叫青奴,中国民间夏日取凉用具。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江南炎炎夏季,人们喜欢竹席卧身,用竹编织的竹夫人是热天消暑的清凉之物,可拥抱,可搁脚。竹夫人,长约1米左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
当然最后除了惊叹于祖先消暑纳凉的智慧,还要重点感谢后羿当年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
THE END
轶之工作室原创出品,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