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1)
每一次与学生共读《窗边的小豆豆》,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到了不惑之年,读着这本经典,更能体悟其多年来倍受欢迎的原因。跟学生交流时,孩子们说最感兴趣的首先是主人公“小豆豆”,因为这个小姑娘活泼可爱,天真烂漫,心地善良。好的童书,就是这样,一下就能让读者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作为一名老师,一个家长,读出的小豆豆当然不仅于此。
这本书讲的是一所小学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女孩子的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封面右上角的书名《窗边的小豆豆》这六个字中,“窗边”“小豆豆”的字体较大,显然是作者想突出以引起读者注意的。封面的中间是主人公小豆豆的一幅插画,黄褐色的短发,右边用彩色发圈扎了一个小辫子,女孩的双手交叉在胸前,给人以自信又很有想法的印象。封面的右下方,以竖版的方式呈现一句话: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
“窗边”,是小豆豆的教室与外界的边界。首先要说起的是小豆豆一年级时原来的学校。据老师讲,“小姑娘在这里上学的话,整个儿班级的学生都会受到干扰。”因为,没事儿的时候,她总喜欢把书桌开开关关,发出响声干扰大家上课;她还喜欢站在窗子旁边,跟宣传艺人,甚至燕子说话;她画画的时候不按老师的要求画,画得超出了纸面,画到了桌子上,怎么擦也擦不掉。这些都让这位老师苦恼,甚至“隔壁一年级的老师也觉得很受干扰”,所以她想到了让小豆豆退学。
这“窗边”,也是正常与“特殊”边界。在这位老师眼里,小豆豆跟其他孩子完全不同。所以也是她教学过程顺利与受阻的边界。可是在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女士)眼里,却是两种人生的边界。这个小豆豆的确很与众不同,转学到巴学园后可见一斑。第一次跟校长谈话,能谈四个多小时;当钱包掉落在厕所时,她会找工具到便池中捞钱包;当妈妈不允许她听落雨时,她会秘密地偷听;因为想做同学阿泰的新娘,她每天早早地到校为阿泰削铅笔;在演出会准备阶段,因为不断捣乱被取消参加资格,自己跑到无人的地方自恋地跳舞;走路喜欢蹦蹦跳跳,不是掉到便池下水道里,就是掉在水泥中……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是一般顽皮的孩子,在被自己的狗洛基咬伤耳朵之后,忍着自己的伤痛竭力保护洛基不被父母惩罚;那么真诚友善地对待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同学泰明,并邀请他到自己的树上“做客”,对侏儒症同学高桥君,也是热情帮助;在学校组织野炊活动前,认真地跟妈妈学切菜;当巴学园被路过的其他学校的学生称为“破学校”的时候,她带头冲出去追赶那些大孩子,并改编歌词赞巴学园为“好学校”;她有无数的理想,间谍,售票员,宣传艺人等等,但到了巴学园,她下定决心要当巴学园的老师,长大以后,她是“亚洲唯一一位联合个多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读着那些生动的细节,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孩童,那些所谓的淘气、调皮都是儿童天性的释放,或是家庭环境使然。如果我们要求所有的孩子长得整齐划一会觉得很可笑,同样,我们也应该允许儿童天性的各不相同。回想自己的教育生涯,我又分明看到了无数个“小豆豆。”她,入学时疑似“自闭”,不与同学交流,常一个人对着玻璃“独舞”排队或集体活动时,常一个人游离在外,需要专人负责拉着她,看着她;上课时会频繁把双手夹在两腿中不停地抽搐,弄得自己满头大汗;美术课上用彩笔给自己画个大花脸;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或遇到困难会大声尖叫甚至大哭;排队时用手指戳同学的眼睛,只是因为模仿同学的动作时幅度过大……但她酷爱阅读,一年级寒假就能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想招聘一个那样的家庭教师,能用简单的打油诗表达自己对世界与众不同的观察和感受,比如这首《先生》:世界上,因为男人比女人先生出来,所以男人又叫先生。他,小巧得让人看了想把他抱起来,可别看他长得特别小,上课时却特别喜爱做小动作,把橡皮切成一小块一小块,跟同学扔着玩,或是把橡皮屑搓成一条一条当武器;你刚讲过的注意点,他下一秒就举手,问的就是你刚讲的内容,比如你说:“第3题不要做”,他马上会问“老师第3 题要做吗?”但是你让他课后帮同学或老师做事,他做得都有模有样……细细想来,除了那些身体或心理患有不可逆的、先天疾病的孩子,哪一个孩子没有天真烂漫、淘气顽皮的表现呢?只是有的更突出、有的不明显而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非是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寻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并指引他们搭建从此岸到彼岸的桥梁,逐渐消融他们与他人、与社会的边界,学会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和谐相处。
这样想来,反观自己对儿子的特殊性的认识显得尤为肤浅,而对于他成长的特殊需求就忽略甚至无视感到汗颜了,需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