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听完马原理的一节课,里面有一句话感触颇深:“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以至于宇宙本身,都是过程。”一切都是过程,现象界层面一切都是消散的,就连“我”也是变化的。遂想到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那其实是因为我们人就是这条河流。
从高中毕业到现在,时间过得太快,在这充满着慌乱与怀疑的年岁里,在永远变动着的现象中,我察觉到了一丝不安,水滴石穿,我恐慌经所坚信的信条不再被坚信,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它的分分秒秒都携带着一些泥沙滚滚向前,直至河流不再是河流。当然,我并不是要拒斥改变,而是说我想用一种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将我不停流变的内感知记录下来,用马原理的话来说,进行这样的工作,是将主体客体化,以延伸我的生命体验,至于河流要流向何处,就随它去吧。(日记导言与写作契机)
19年到现在,疫情冲击着我们原本的生活,想要获得更大的面包变得更困难了,但是事实是更多的人却参与其中,人们拼命的内耗,焦虑,为不曾利用的片刻而痛斥自己的懒惰,仿佛会因此而失去竞争的筹码,也有人自觉登顶无望,索性选择躺平。在这样的现实里,我恍惚间觉得黑暗时代来临。倘若真的凛冬将至,倘若经济会长时间的停滞甚至倒退,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留恋于感官的享受是虚妄的,思考如何成功的卷为胜者,是低效的,最为重要的是应当思考如何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如何做到低欲而不躺平,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只是普通人,但是却为自己的平凡而痛苦。
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的时候起飞,天黑之前,要拾掇好自己的火炉。而我在做的事情便是这样的事情,重新审视自己,对不必要的事情断舍离,对重要的事情加以保留。就像打扫房间一样,我拂拭心灵的灰尘,打开尘封的柜台,翻看泛黄的照片,我自己观察自己,是谓反思,时常反思,借以获得对生命的掌控感。
这样的工作有没有意义呢?我们凡事都爱问个意义,都爱问有什么用。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考量确实没什么意义,没什么用,但是如果你感到疲惫了,焦虑了,不妨停下来看一看,看看自己是否偏航,以及自己所设想的未来是否具有合理性。除了这点,我还想说的是:我们不应当全然被工具理性所左右,一个东西它可能不会让你挣更多的钱,但它会使你成为一个更有人性更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的东西才会成为你生命乱流中的坚实锚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在干着自己的事情,生命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只是片刻的参与我们的生活,任何人都无法成为另一个人,因此也无法真正的理解他人。但是我们正是需要将与他人的联系视作生命的基础与生命完成的最终目的。我们和任何人的想用都是隔着一层永不会消散的薄纱,永远无法抵达对方的彼岸,但人就是需要做这样的无妄的事情,正是这样的事情让我们达到人之于人的高贵品质,即超越性。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是所有必然的东西我们都应当全然接受,正如儒家所言的“义命分立”,我们需要做一些看似违背宿命的事情,我们需要挑战自明的必然性,这样的事情向内表现为认识自己,向外表现为拥抱他人。
去打扫屋子,请几位朋友过来。在天黑以前,这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