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中国近代史学界之泰山北斗、著名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
他治学为文,寻史求真,主编中国第一部辛亥革命史专著
他远涉重洋,搜集史料,为“南京大屠杀”提供铁证
他扎根中国大地,开放办学,以创新思维推进教育改革
他主动请辞“资深教授”,成为中国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的第一人
他研究历史,拷问史魂,关注现实,用史学研究推动社会进步与世界文明发展"
——豆瓣编辑推荐语
一·走出中国近代史
1. 《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深入》——“上下延伸与横向会通问题”
·上下延伸——时间——更为绵长的多层次多向度的时间
“抽刀断水水更流”→“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走出中国近代史→走出这八十年、一百一十年
上延伸——清史、明史
下延伸——1949年之后
沿袭与运动
·横向会通——空间——更为广阔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
社会是一个整体——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可割裂
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①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国际关系研究
②学术科际整合发展趋势——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法学、人类学、宗教学、心理学。
·考据实证——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走出中国近代史→回归中国近代史
2. 境界——追求圆融
·刘知几“史学三长”——才、学、识——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境界,不仅是营造的结果,而且是运思的过程与体验。
·强调境界——现今治学者功利主义太重
二·离异与回归
1. 离异与回归
·《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向。
·文化动态史——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西欧社会——跨越“时间距离”
离异:对中世纪黑暗的批判与背离
回归: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文艺复兴)
·东方社会(中、日、朝、越等)——跨越“空间距离”——西方近代文明对本国传统文化
离异:向西方近代文明的模仿、学习与趋近
例如: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容闳、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回归: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本民族的主体意识
例如:晚清经世派、中体西用、倭仁、托古改制、义和团、辜鸿鸣、大同
·东方社会的离异——总体上进步的历史潮流
容易产生“缺乏自信的民族自卑感”→“全盘西化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消灭汉字)
·东方社会的回归——情况复杂
①顽固派守旧复古(倭仁)
②开创新制度向传统文化回归(湘军学习戚继光;康有为托古改制;辜鸿鸣)
·怎样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更高的自信和更大的气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离异与回归”
·新马社会的离异与回归
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①健康地批判传统文化
②粗暴地片面否定传统文化
·武昌红楼、西湖、庐山
·“定于一尊”的问题
·用超越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三·辛亥革命研究
1. 珍惜辛亥革命历史遗产——以世纪意识为例
·“世纪”与“时代”(外来词)——“世”“代”(传统汉语)
·纪年的问题
欧美列国——耶稣降世纪年
回教列国——穆罕默德纪年
中国——君主年号纪年
孙中山——较早较多公开采用西元纪年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各国历史发展区分为“停顿”和“过渡”两种时代
“有进步则有过渡,无过渡亦无进步”
·梁启超《开智录》
·《国民报》——《二十世纪之中国》“二十世纪将为中国人之世界”
→“19世纪”、“20世纪”等词不胫而走——青年流行语
·20世纪的时代潮流——民族与民权
①民族主义勃兴的时代
②民权主义勃兴的时代
·20世纪——21世纪 “世纪热”“世纪迷思myth”
“今日已二十一世纪矣,我同胞之国民,其将何以自处也”
民族革命——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政治革命——政治体制的变革——民主制度的完善
社会革命——土地制度改革——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激烈冲突的贫富悬殊
·今天流行的世纪话语——缺少几分当年的真诚(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自我鞭策)
(科索沃战争、法轮工问题、911事件、艾滋病、金融危机......)
·世纪意识:理解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弥足珍贵——引发关于世界与中国前途的深沉思考
2. 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反思:
①反思辛亥革命百年以来的历史
②反思百年以来的辛亥革命研究
·80周年《辛亥革命与“只争朝夕”》从社会心态转变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前后逐步形成的历史紧迫感,以及其后衍化而为急于求成的民族潜在心理,如何影响百年中国历史进程。
·90周年《珍惜辛亥历史遗产——以世纪意识为例》
(1)中山学说的历史价值
·“中国史学寻找自己”→“孙中山研究寻找自己”
①寻找真实的孙中山;②寻找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风格;③寻找对孙中山新的理解
·人无完人
坚持海外“输入式”的少数志士潜入沿海城镇举义的僵化模式——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前夕同盟会已分崩离析
→从“设身处地”到“知人论世”
·中山的问题意识与示范功效
西方民主制度→中国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全球地方关系(Global Local Relationships)与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
发端于“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基础
(2)时空转换中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排满问题与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权主义→五权宪法(披着外衣进行威权政治)
·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民生主义→“大同”
(3)必须纵观辛亥革命上下三百年
·辛亥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
·“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共和——观念——制度、机制、礼仪、服饰等
·蔡济民“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及身而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研究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民主进程、
3.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
·郭嵩焘、增纪泽、薛福成、黎庶昌、张德彝
·康有为《法兰西革命记》——以法国为鉴惩、恫吓清政府
·谭嗣同《仁书》——评价法国大革命最高——“与中国至近而亟当效法者,莫如日本”
·传统思想的束缚——反抗君权
·1901年《国民报》“西谚有言:‘法兰西,革命之产地也’......二十世纪之中国,为民权之枢纽矣。”
·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平等阁主人等
·“得听雄鸡三唱晓,我侬身在法兰西”
·法国大革命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①思想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②纲领
-邹容《革命军》“中华共和国”——美国、法国
-1906年孙中山《民报》创刊纪念会“法兰西民主政体已经成立......中国革命之后,这种政体最为适宜”
-1911孙中山《民立报》“勠力同心”(Unity is our watchword)(美国联邦制—法国单一制)
③策略
-暴力革命
-首都/中央革命
-学生是革命的主力
4.学习张謇的理性爱国主义
·“集团·群体·中间层次”——弥补阶级分析的缺失,与阶级分析相互补益。
·《张謇传》:个案研究——群体研究
·甲午战争前后的蜕变: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世界和中国新的认识
·“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智?不师胡学”
·江苏省咨议局——1910年两江总督张人骏
·立宪运动
·《啬翁自定年谱·自序》“一生之忧患、学问出处,亦尝记其大者,而莫大于立宪之成毁”
·东南互保——以东南之实保西北之名
四·历史的复杂性
1.历史的复杂性
·社会生活的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历史的复杂性
·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复杂环境之中的人的复杂(思想、心理)
·王夫之《宋论》“论人之衡有三”——正邪、是非、功罪——三者相因而未必相值
·布洛赫:“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多重的,有些人表现得特别明显”
·恩格斯:“在黑格尔哪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
·传统史学的消极影响
-历史人物脸谱化
-历史过程简单化
-革命与反革命
-左中右
·史学的错误定位
-资治与教化
-史学革新
-史学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四人帮的“影射史学”
2. 拉贝现象
·约翰·拉贝(John.D.Rade):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德国国社党南京小组组长
·南京城中的纳粹勋章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种子不能有善而无恶,故现行亦不能有善而无恶”
·征服者的血腥罪行除了进一步增强受害者的愤怒与反抗之外,也往往会激发受害者和本来与受害者无关的众多人们的相互同情与怜悯之心。
·承认历史的复杂性→社会与史学进步的标志之一
3. 广义的对话
·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对话”的必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话与理解
布洛赫
-“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
-“要窥见前人的思想,自己的思想就应当让位”
·《李秀成自述》——忠王应该忠于什么?
五·读书-治史-做人
1. 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充实我学识,淬砺我精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内圣外王(《庄子·天下》)
·道统与君统→主义与法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被权势者利用
·知识分子是社会培养出来的,英国反馈社会,对社会承担责任。
·没有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真正现代意义的历史使命感:追求国家独立富强→个性解放与维护人的价值及尊严
·中文“知识分子”《汉语大词典》
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教授、工程师、会计师、编辑、记者、文艺工作者等
·intelligentsia——俄语“知识分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麦克·康芬诺《18和19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的传统》
①深切关怀一切有关公共利益之事
②对于国家及一切公益之事,知识分子都视为他们个人的责任
③倾向于把政治、社会问题视为道德问题
④有一种义务感,要不顾一切代价追求中级的逻辑结论(Ultimate Logical Conclusion)
⑤深信事务不合理,须努力加以改正
·社会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宽厚,如果以苛虐的手段压抑知识分子,国家所受的损失必定比知识分子更大→政府与知识分子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顾炎武“采铜于山”
·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
·史学与政治
-培根:“真正的同意乃是各种自由的判断通过恰当的考验而归于一致”
-马鲁:“使往昔的文化价值历久常新,从而丰富我的内心世界”(《论历史认识》)
·章开沅评论《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作为一个史学家,如果没有自己真诚的勇气,甚至随时要看某些有影响的人士(甚至是外国人)的脸色办事,那就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2. “头是X姓物”
·张謇、刘坤一、张之洞——东南互保——“头是刘姓物”
·史学家——秉笔直书与独立思考——切忌“唯书唯上”
·政治家的“鸡蛋里挑骨头”
·史学家要“无畏”,政治家要“宽容”
·史学与寻找自己
·“秽史者所以自秽,谤史者所以自谤”
3. 读书与求解——史料与史学的关系
·“重史料轻理论”——“重理论轻史料”
·史料与观点——观点重要
·理论是飞鸟的两翼,历实就是鸟飞所凭借的空气
·章学诚“夫记注无成法,则取材也难;撰述有定名,则成书也易。成书易则文胜质矣,取材难则伪乱真矣。伪乱真则文胜质,史学不亡而亡。”
·史料是史观的第一性(区别于“史料第一”)
·真实性是文史资料工作的命根子
《辛亥革命回忆录》:①很有价值②问题很多
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两广事件”→陈济棠
现代史、党史《百年潮》
布洛赫“历史是历史学家的暴君”
余家菊
湖北民族学院(鄂西学院)“立足于土,涵蕴自然”
·走进历史原生态-文本:历史资料的原始性、完整性
-顾炎武“采铜于山”
-原生态的史料→解释
4. 史学的品格
·诚实
·内在的规律和独特的途径——扎实的实证功夫
·学风与世风——政治压力与金钱引诱
5. 贵在通识
·章太炎《菿汉微言》“思想变迁”——“会通”
·苏联教育影响我国高校史学教育——专业分工过细
6. 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
·史学将继续遭受冷落
·汤阴比——20世纪实现了全球的技术统一——下一阶段追求政治与精神方面的大同
→寄希望于东亚精神文明的复习——借以弥补现代人类文明的缺失
·章太炎“俱分进化”社会理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并进”的。
·章开沅——“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
·“参与意识”
→司马迁《报任安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历史意识的范围》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法]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历史学家的技艺》
“历史有什么用?”——“事实上我们的文明总是与他的过去密切相关”
·历史学家参与现实生活participate→首先积极参与历史生活enter
→陈寅恪“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清)崔述(东壁)《考信录提要》——切忌“以己度人”、“以今度古”
→[法]马鲁(Marrou)《论历史认识》“像今天了解朋友那样去了解过去的人”——“理解虽不能构成一种方法,却是方法的灵魂”
→[法]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强调理解重于评判”——“要窥见前人的思想,自己的思想就应当让位”
·历史的公正——两种公正
-法官的公正——尊重证据而不管其内心倾向于何方
-学者的公正——尊重与其最偏爱的观点相悖的事实
·理解——与古人对话(与古人为友、与古人会睹)
(明)李贽《与焦弱侯书》“读史时真如与百千万人作对敌,一经对垒,自然献俘授首,殊有绝致,未易告语”
·朋友与朋友的对话→研究初始阶段是求知者,而不是裁判员。
·我们不应单纯埋怨社会冷落历史
·我们首先就需要参与历史,亦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把自己重新体验并赋予生命的真正历史奉献给人类。
7. 因诗悟史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王羲之《兰亭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辛弃疾“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达观与超越——不以人的情意为转移的永恒信息
·同情的理解sympathetic realization
·陈寅恪“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8. 走自己的路——中国史学的前途
(1)史学的处境
·盛世修史
·每一次教育革命达到高潮大多以历史系的取消、合并为标志
·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道德的沦丧、战争的灾害
·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世外桃源
·亡史——民族真正的死亡
·了解史学的固有价值
(2)史学的自省
·不能光埋怨社会冷漠历史,反过来讲我们自己是不是关心社会?
·两种品格:独立的学科品格+独立个体人格
·西方的中国近代史范式研究(冲击—回应→中国中心观)
·教育研究的“紧箍咒”
(3)史学的前景
·新史学
·史学的根本——实证——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订——文献、实物
·口述史
·中西通融——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
·全球的视角——把历史作为人类的整体来研究
·史学研究的危机——题目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