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笔记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总有些沉睡的记忆,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悄然唤醒,漾开层层心漪。

      那天,母亲轻声唤我去看姐姐的朋友圈,目光触及屏幕的刹那,一页页熟悉的字迹倏然映入眼帘——那是父亲生前的笔记。时光的闸门轰然洞开,瞬间我被拉入了往昔的时光漩涡。

      指尖轻点,我逐张翻阅,仿佛开启了一部微缩的人生纪录片。父亲的笔记,是生活长卷的工笔细描:娱乐篇里,种花知识详实细致,从品类习性到养护诀窍,字里行间仿佛沁着泥土的芬芳与晨露的清新。恍惚间,又见父亲在阳台俯身侍弄花草的身影,他神情专注,指尖温柔,浇水施肥,乐此不疲。养鱼技巧的笔记亦密如蛛网,每一笔都浸透着对生活的热忱。工作篇则严谨如钟表,计划条分缕析,目标清晰,节点分明;总结则条理井然,得失剖析,深刻入微。这方寸纸页,无声地见证着他在职场上的兢兢业业,为家庭生计默默耕耘的脊梁。生活随笔最是温情脉脉,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一次其乐融融的家宴,一段邻里间的趣谈,都在他质朴无华的笔下鲜活起来,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温暖。无论是哪一种内容,无论是哪一页,哪一行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写得一丝不苟,力透纸背,宛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姐姐说,她翻看时“无语凝噎”,而我同样眼眶发热。那一刻,父亲窗台前伏案书写的背影又浮现在眼前——腰背挺直,眉头微蹙,双唇紧抿,唯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连时间都为他放慢了脚步。

      父亲生前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育工作者,他常告诫我们:“小事随便,大事就容易糊涂。”这份对“认真”的执着,深深烙印于他的工作——无论多忙碌,工作记录的每一笔都工工整整;无论多繁琐,上报的每一份材料必反复核对;无论多细小,经手的每一笔经费都公开透明。他说:“笔迹潦草,心就乱了;账目潦草,路就歪了。”父亲的笔记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廉洁”的肌理——它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流淌在工整字迹里的敬畏,沉淀于公开账本里的坦荡,凝结于每个“较真”瞬间的坚守。

        父亲更是一位扎根泥土、心系桑梓的基层干部。他常说:“农民不易,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在农科教工作期间,他常下乡助农,第一时间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需求。他运用专业知识,为农民们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奔走联络,请来专家做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们提起他总说“那个黑皮肤的科长没架子,真心为咱农民办实事”。为了感谢父亲的帮助,常有乡亲送给他一些自家种的农产品。父亲却礼貌拒绝:“我是党员,帮大家是本分,拿了就是亏心!”

      没有豪言壮语,父亲用最朴实的行动告诉我:廉洁,是甘于平凡的坚守,是面对诱惑时的那句“不能亏心”。

      父亲的言传身教,如同种子,在我和姐姐心里生根发芽。我们姐妹俩先后追随他的足迹,走上三尺讲台。父亲那朴素的叮嘱“守时尽责、恪尽职守”,在日复一日的晨昏交替中,早已内化为我们骨子里的习惯,织就了教学生涯的经纬。工作中,我们秉持公平公正,面对家长的馈赠与宴请时,眼前总会浮现父亲退回农民农产品时的神情——温和却不容置疑。我们深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三十载春风化雨,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不小的成绩,获得很多的荣誉,也如同父母当年,将廉洁的家风细细传递,教育自己的孩子与人为善,勤勉工作,严守纪律。今年清明前夕,儿子激动地展示了他的预备党员证。至此,我们八口之家的八枚鲜红党徽,在时光里交相辉映,勾勒出三代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图谱。

      父亲笔记中有一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他退休后写的一篇随笔,文中写着“我是个共产党员,我的言语和行动都必须符合这个光荣称号,要用自己晚年的光和热为党旗增添光彩。”文末,他郑重写下:“我退休了,但我永远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滚烫的字句,至今读来仍令我们心潮澎湃。它记录的何止是一段文字?更是一颗赤子之心——对职责敬畏,对名利淡泊,对信仰忠诚。

      父亲的笔记,是他一生的精神自画像。他以笔为犁,以行为范,为我们无声诠释了:廉洁,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标准,而是融入血脉的家风传承。

      岁月流转,老屋搬迁,多少承载记忆的旧物在整理中舍去,唯有父亲的笔记被我们珍重留存。虽然笔记早已泛黄,但廉洁的家风永远鲜亮。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平凡,只要用心去书写,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激励着我们像父亲一样,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爱与责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