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听过,有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给孩子报了培训班,为了让孩子学得更好,跟着孩子一起去上课,做笔记。本来不怎么会英语的妈妈,学得比孩子还好,完全可以辅导孩子学习了。
我第一次听时,觉得特别惊讶,一位妈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毅力和耐心去陪孩子上课,做自己的事情不好吗?
后来知道越来越多的关于妈妈为了孩子陪读、陪学的事情,原来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生活中却可以司空见惯。毫不夸张的讲,妈妈为孩子做的可以没有底线没有上限。
原来,在很多妈妈心里: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把孩子的成就当作是自己的成就,把孩子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幸福,把孩子的生活当作自己的生活。
02
从2010年到今天,我在当妈的这个角色上已经有十年了。在孩子与工作的抉择中,最开始我选择了工作,后来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到二胎时多了一些选择的空间,听从了自己内心,暂时放下工作,自己带孩子,最大的理由就是;为了心安和不留遗憾,孩子三岁前尽量带在身边。
努力工作,是为了孩子;放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陪孩子。
跟我同样处境的,是我的一个同事朋友,也是两个孩子的宝妈,也是自己带孩子,她说感觉带孩子还比较轻松,特别享受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同时可以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
我特别佩服她,因为我到现在为止都做不到。
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几乎都在围着两个孩子转。老大早上要上学,做饭、准备 、量体温。晚上作业、洗漱、睡觉。老二要喝奶、吃饭、午觉、出去玩。晚上老大回来了,老大和老二经常乱作一团。
于孩子而言,除了妈妈这个身份以外,还身兼数职:
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自己像个巡逻员一样,生怕孩子磕到碰到,担心孩子之间动手;
孩子已经不小了,自己还像个生活保育员,照料他的吃喝拉撒;
孩子做作业时,自己又是个辅导老师,提供解决方案,甚至帮他做作业;
孩子忘了带作业、书本,自己成了私人助理,赶紧跑到学校,生怕孩子被老师批评了。
在鸡飞狗跳一片忙乱的生活中,不知道自己一天天都做了什么?看不清自己到底是谁?
当“过度养育”这个词出现在面前时,我才觉悟:因为过度养育,父母放不开手,自己围着孩子团团转。“过度养育”这个绳索牵住了孩子,也绊住了自己。
孩子要学着长大,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习生活自理,不好吗?
如果我想让孩子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那我就应该去跑步。如果我想告诉孩子阅读非常有价值,那我就应该拿起一本书来读。如果我想让孩子明白人际交往必不可少,那我就应该去跟朋友聚一聚,聊一聊。
而不是抱怨:为了孩子,我什么时间都没有,什么都做不了。
我有我的生活,不是围着孩子过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走在由自己的选择构筑的生活道路上,我们的道路上包括孩子,但他们迟早会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们的路还在延伸。
03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去乘飞机时,航空公司是要求乘客先把自己的氧气面罩戴好,然后再去帮助别人?这个指示就是在告诫我们: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最有能力照顾好别人,才对别人最有助益。
所以,无论如何,“先照顾好自己”。“对自己好点”绝不是矫情,是务实,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别人。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台湾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士在TED演讲时说:“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自己的情绪稳定了,利于孩子和整个家庭。
关注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
平时太注重孩子的饮食、睡眠和运动,而忽视了自己。别忘了,自己的健康至关重要,当精神恍惚、无精打采的时候,已经提醒自己该注意,得采取措施了。
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再幸福的全职妈妈也是个临时工,即便是现在不得不放下了工作,早晚要回归工作岗位、做一份事业,做自己的事最重要,所以不能放弃职业发展的探索和选择。
关于人生的思考
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什么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最终,需要在这些思考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个人价值观,这样才不会在生活中时常感到迷失和困惑。
04
还记得曾经那个女孩吗?
沐浴在阳光里的、走在花丛中的、躺在草地上的,对未来有憧憬、有向往、脸上带着笑容、眼里有光的孩子。
那个好久不见的曾经的自己!
愿你当妈多年,心中永远珍藏那个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