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班主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
新学期初一年级班主任选聘工作启动时,我本有意向年轻教师倾斜,希望为这支队伍注入新活力。但沟通后发现,不少年轻人直言婉拒,理由集中在“工作强度大、学生管理难、家校沟通耗精力”等现实困境上。
这份犹豫可以理解,但作为一名深耕教育管理多年的实践者,我始终坚信:完整的教育生涯,离不开班主任角色的淬炼;卓越的教师成长,必须以班主任经历为基石。而这份淬炼与成长的起点,是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情怀。
在与诸多优秀班主任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个共性:他们中的许多人,最初也是“被动上岗”。但走着走着,这份“不得不”就变成了“舍不得”。因为他们逐渐明白,不做班主任,就无法真正触及教育的内核——你永远体会不到“繁杂事务里藏着的小确幸”,感受不到“学生从叛逆到懂事的瞬间带来的成就感”,更无法获得“与一个班级共成长的完整幸福”。
很多教师觉得班主任工作疲惫,根源往往不在于任务本身,而在于看待任务的视角:把它当成“必须完成的指标”,自然只剩消耗;若把它视作“观察学生、研究教育的田野”,则处处是成长契机。
教育学家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班主任工作,正是最密集的“教育反思场”。不必说新生入学时帮他们建立规则意识的破冰时刻,也不必说选拔班干部时引导学生学会责任与协作的过程,单是日常处理一起同学矛盾、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与一位焦虑的家长深谈,都是在实践中打磨教育智慧。
学校工作常被形容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班主任就是那根最关键的“针”。政策落地、课程实施、德育渗透,最终都要通过班主任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日常。这份“枢纽”角色,赋予了班主任无可替代的价值——多年后学生聚会,他们记不清自己是“初一(3)班”,但一定会说“我是王老师班上的”;他们或许忘了某节课的知识点,却会清晰记得班主任在运动会上为他们加油的样子,在考试失利时拍过他们肩膀的力度。对学生而言,班主任的名字,就是青春里最温暖的班级符号。
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身份会“倒逼”教师快速成长。要应对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你得主动学习青少年心理学;要化解多元的家校矛盾,你得提升沟通与协调能力;要设计有吸引力的班级活动,你得不断创新教育方法。这份“被推着走”的过程,恰恰是教师突破职业瓶颈、实现专业跃迁的最佳路径。
正如那句话所说:“让你疲惫的不是脚下的路,而是鞋里的沙。”真正让班主任感到身心俱疲的,从来不是难管的学生、琐碎的事务,而是“不愿思考”的惰性、“怕出问题”的怯懦,以及“应付了事”的消极心态。
对年轻教师而言,班主任工作或许是份“苦差事”,但更是一份“成长礼”。它会让你在解决问题中变得沉稳,在见证成长中懂得热爱,最终活成自己学生记忆里,那个“最特别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