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大学上大二的思玉给我发来她参加讲课复赛的照片,给我看她制作的微课,还有她和同学拍摄的微电影。
好像是一瞬间,七年前那个青涩稚嫩、在我面前永远是小棉袄一样存在的丫头突然长大了,还是一如既往地上进、倔强、永不服输!
看着这些青葱阳光的照片,我由衷地为她高兴。年轻真好啊!闪闪发亮的日子,大把在握的青春,最关键的是未来有无限可能。这样的人生,无需PS,已足够带劲。
又想起上周三语文教研组听最年轻的赵杨小美女的课,我就和同事感慨:和这些清新靓丽的年轻人站在一起,越来越觉得自己各种不和谐,总有一种自惭形秽、想落荒而逃的念头。
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90后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她们怀揣着梦想,自由奔跑,敏捷的像鹿;而我们这些80后,个个像负重的蜗牛,只能一步一步往前爬。
想起我二十岁刚刚踏上讲台时,学生私下喊我“姐”,而现在,刚刚统计学生信息,突然发现班里一大半孩子的父母都是我的同龄人,原来在学生面前,我早已是“妈妈辈”的人了。
时光的流逝一目了然。
不敢细想,只是一眨眼的工夫,身边结婚早的朋友,孩子都马上要高考了。
80后的我们就这样被时光推到了这个尴尬的节点上,好像还没来得及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90后和00后就已经闪亮登场了。
我们是这样一种风格的素描:家里有年岁已长、等待庇护的父母双亲,家外是竞争激烈累成狗的工作压力,身体上各种人到中年的小毛病,心理上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恐慌。
青春已逝,老年尚远,我们处在最焦灼、最疲惫、最狼狈、最想认命、又最不甘心的人生阶段。
我们的生活就像用一块块积木搭建起来的房子,不小心碰掉一块,就会哗啦啦倒一地。
老人、孩子、固定的生活模型,稳定的工作模式,是我们的束缚,也是我们的依附。
我们已经输不起,也折腾不起。
可是我们的内心明明还是充满激情的,还是保持热烈向上的,还是不甘于被平庸绑架的啊。
我们想找到一些东西,来消除时间带来的重复与麻木。
我们想安稳地活着,可我们更想活的美好一点,有趣一点,精彩一点,我们也想在时光的蹂躏中涅槃重生啊。
于是,我们一边在柴米油盐中打转,一边在精神世界里张望,白天闻鸡起舞地讨生活,晚上披星戴月地找自我。
都说中年男人下班后呆在车里的那段时间才是自己的,那属于中年女人自己的,也就只有晚上陪完作业、做完家务、终于瘫在床上的那片刻的睡前时光了。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已不能脱口说出自己的年龄,被人问起,总要用今年的年份减去出生年份,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这真不是矫情,我也不是真的在乎年龄而不敢说出来,我可以接受胶原蛋白的流失,也不惧怕日渐松弛的肌肤和眼角的细纹。
可我害怕我的思维不再敏捷,我的思想不再灵动,我害怕我奋斗的脚步赶不上衰老的速度。
我怕我来不及进步,就被一群九零后的小鲜肉越来越远地甩在身后。
我不垂涎她们吹弹可破的皮肤,可我羡慕她们自由生长的姿态。
六六说,人到中年,要给自己找到加油站。
奥斯卡·王尔德说,一个人永远不会变老,除非他用悔恨代替了梦想。
于是,我只能再勤奋点、再努力点、再谦卑点、再乐观点。
我想,我们努力奔跑,不是为了和谁比赛,而只是想跑赢一场属于自己的马拉松。
我们希望在无常的人生里时刻作好准备,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就像《幸福来敲门》里的克里斯,穷其一生都在奔跑一样。
为什么坚持?为什么不曾掉头?去往哪里?这些都不重要。
什么都不想,留存下来的不过是一句“Run!Run!”
一直向前,奔跑,追逐,不停歇。
相信终有一天,那些泪水与汗水洒过的地方,也会开出繁盛的花。
送给人到中年依然心怀梦想,努力奔跑的你,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