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一篇写《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文章《陈忠实:乡居得静,五谷养人》,由此得到几点启示,实乃解决学习和做事的良方。
一、学会把握,远离“气死”的人生
“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这是陕西作家陈忠实对人生的感悟。他用地道的陕西方言诠释了深奥复杂的人生规律。看到这话,我就想一拍大腿,说的太精辟太形象了。
身为陕西关中人,自然非常熟悉蒸馍的这个过程和禁忌。烤红薯也是这个事理。开始烤时火候不到,红薯就会被气死,后面再烤也是难熟,即使熟了也是外面烤焦里面不对味。
做事就要遵循事理规律。
一个人能不能把事做成,首先一定要厘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权衡自己的实力,把握恰当的时机,再“揭锅盖”,不然就会蒸出吃不成的“死面馍”,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陈忠实的这种感悟既是针对人生又是定位自己的创作态度。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他明白:创作态度往往决定了作品的高度。所以他懂得把心沉静下来,拒绝浮躁,耐得住寂寞,静静地添柴把火,就像熬汤一样慢慢煨,时候一到自然成就美味佳肴。
成事者,无不是这样的沉静从容,深刻认真。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从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顿悟,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能有所成。
然而现代很多人做事难以沉住气,常常要求获得及时的满足而缺乏过程奋斗的耐性。
有的学生求学,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坐不住、心不静、想不深,心如野草疯长似的慌乱;有的年轻人做事,在工作上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什么都简单,不能认真投入干实事,也干不出实效性高的事来。
事业常成于耐心积蓄,毁于急于求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水大深藏,厚积薄发,耐住性子方能成就人生。
二、学会理性,没感觉找感觉
有一次,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但不久他却写出了《日子》,再次产生影响力,让人佩服。
“不要写”并不是从此就辍笔了,而是暂时没有灵感。没有感觉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也是思想遭遇瓶颈,难以创新。这时再硬着头皮写,是写不出有灵性的作品的。因此,还不如不写了。
不写了,并不是因为行事都是靠感觉,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放空自己,打破桎梏寻找新的感觉。
学生的学习往往就有这个过程。有时明明非常勤奋了却没有效果,甚至于退步;有时解题怎么也解不出来,竟然没有以前的顺畅,“山重水复疑无路”,不禁无力而懈怠,“拔剑四顾心茫然”。于是就对自己失去信心,辍学不进。
人,不能纯粹被感觉所支配。
这就如导演请两个演员来演一对情侣,这两个演员相互陌生,初次合作没有感觉,怎么办?是个专业的演员肯定都会主动去和对方沟通、交流思想,培养感情。不然,再怎么也难以有默契之感。
这样得来的感觉,就是理性支配所得来的一种新的灵感。作家陈忠实的生活通常很有理性,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为事顺势顺时,有条不紊。内心沉静,思虑通达。因此,在他没有感觉创作时,他能听从内心的呼唤,条分缕析思想,整合资源,再辟蹊径,从而冲破牢笼,发现创新之道,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学有所成
嚼得菜根,耐得寂寞,坐得冷板凳,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陈忠实做到了,成就了他的理想。他的成就奥秘就在于这一个字:“静”。早年在他种下文学种子时,他就静心“蛰伏”,认真学习,坚持创作,才不断有作品出现,终于在文学界有一席之地。后来《白鹿原》获奖,陈忠实却很快回到了乡下,避开都市的热闹和喧哗,又在沉静中积蓄创作的力量,有朝一日地裂土开。
儒家的《昭德新编》里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水“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变得清澈,可以清晰地看见水中的鱼虾、卵石和水草;人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走心,才可以听见自然界的美妙声音。
所以,我们要怀着一颗静静的心,去做任何一件事。静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可以让我们好好的学习和思考,可以让我们闪耀出思想的火花。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因为沉静,所以人生变得从容而悠远。
苏洵中年思学,静心苦读,终能大器晚成;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中国画之巨擘;巴金“闭门谢客”、钱钟书“谢绝采访”、费孝通告示“关门盘点”,无不是因为只有宁静,才能有非凡的创造。
因此,我们要静心读书,静心学习,静心做事,静心生活。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