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懒,懒得去找我喜欢的图穿插在文中,想看图的朋友可以去微博刷啦,还想看的朋友听我扯几句。
我的父亲
我是家中老小,我20岁的年纪时,我的父亲已经年近60岁,有些两代人之间的沉默,不是一句代沟可以随便总结的。我们之间没有美剧里父亲对女儿的晚安和护短,没有谁看者谁的背影怎样,他一辈子大男子主义臭脾气,却有两个女儿。
我们之间的对话小时候是:
”考了第几名。”
长大了是:
“回来了。”
甚至连网友们调侃的和父亲的对话只有关钱都没有,因为我妈掌柜。
越严肃越叛逆,我终于长大了,也终于做完了所有父母不让我走的歪路,我终于明白,无论父母还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后代,每个人一辈子经历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选择,其他人可以勒令你改正,可以关禁闭可以哭闹,但都没用,该你的,你都要过。
他的散文
有一首歌,请你打开听听,《父亲写的散文诗》,歌词不再赘述,你听完就知道。
2015年,他的第三本散文集获奖了,冰心散文奖,一个小时候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善良有爱的奶奶。我好像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拿到书的时候有些蒙,他的文章我都在看,但是在博客。
那天我在宿舍,舍友都午睡了,昏暗的桌前我开着小灯,这本书有点陌生有点熟悉。
年少的他和我一样热爱生命和自然,爱乡间的一草一木,一泥一塘;顽皮的不去上学,忤逆祖母只为给流浪狗一口干粮(自行想象饥荒年代的乡村);拿着木剑木枪在山间想象自己是不久前战火年代的英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鼓励从此爱上文学。
青年的他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因为年幼在砖瓦厂被欺负,身体的苦痛难以掩盖不得志的赤子之心;一次雷雨天放羊时候命悬危涯被头羊救起的感恩之心;初为人父的欣喜欢乐,初为人父的忧愁纠结,初为人父的骄傲得意;在新中国青黄不接时候在乡镇工作的爱民之心,被欺负,被不理解,作斗争,直到最后被理解被喜爱;每一个悲惨故事的主人公,都曾经是我的叔叔阿姨。
中年的他并没有不惑,充满了忧愁和彷徨,充满了干劲,渴望的吸收着能吸收到的一切尘世纷飞,苦痛却坚定。
他诉说着就算死了,一定要将他的骨灰埋在幼年时常常玩耍的那个青坡,要种一棵树去承载他的灵魂。
书里有我,有她,也有她。
有景色,有乡村,有河流,有浓浓乡情,有赤子之心,有悔恨,有奢想。
那天下午我一直在流泪,默默无声,却不停在翻页。
我写下了一句话:换一个身份,重新认识你身边最重要的人。
我想告诉你
如果能有人看到这里,请不要再沉默,过年见了爷爷叔叔,笑着去问问父亲小时候的旧事,听听爷爷怎么笑骂这个不听话的”小子“,同听叔叔姑姑埋怨”哥哥“”弟弟“小时候多么顽皮欠打。
偶尔在聚会中给他的多年老友敬个酒,骗他们在微醺时候讲讲他的糗事,听听他们兄弟几个当年是怎么在一场酒正酣时候个个立下誓言要出人头地。
可能我们之间还是沉默的,还是不会煽情的叫一声爸爸,还是没有我妈在就不会直接对话。
但是你会去心疼他,爱护他,吵架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大声了。
你会觉得他不仅是父亲,他是一个独立的男人,是一座为你遮挡风雨的大山。
乘风破浪
如果你看到这还在,有没有再骂我蹭热点非要用这个名字。
哈哈
乘风破浪还是去看看吧,虽然我对后会无期评价一般,但这很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徐浪(一看这个名字我就想起”猥琐发育,别浪“)回到父亲徐正太(这么帅的爸爸请给我一打谢谢)年少轻狂,和母亲就要结婚的年代,和父亲一起经历了他此后怨恨他一辈子的事情,理解他,尊敬他,保护他,不舍他。
不剧透了。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