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个月之前,有位网友给我发来私信:
“我很好奇,像你们这样成天在网上写东西给别人看,既花时间又耗精力,原因是什么呢?”
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我禁不住楞了一小会儿。是啊,有那么多的人,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体会,整理成文字,发布出来,供人浏览、阅读、评论,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乐于分享?
这似乎是个古老的问题,不同的人也许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给出各自的解释:
经济学家说——
根据边际效应,消费者在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其产生的效用成递减速趋势。这个时候,如果把消费品交易出去,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收益或效用。
比方说,你经常吃苹果吃到腻味,我经常啃梨啃到麻木;现在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梨,那么,最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没错,分享,交换。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分享是一种主动示好的信号,有利于建立博弈各方之间的相互信任,从长期来看,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比方说,太阳当空照,口干又舌燥,我有杯果汁,你两手空空。那么,最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没错,果汁分你一半,从此好伙伴。
果汁分你一半
心理学家说——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分享行为可以使个人更好地被社群所理解、所接纳,与社群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通过分享行为,我们让渡出一部分私有的东西,渴望换取社会的承认,来获得更加稳定的地位。
比方说,有的人获取了不菲的财富,衣食无忧、安全无虞,会积极回报社会,捐资助学。以我国古代为例,不少乡绅地主都热衷于投身地方公益事业,经常出资兴修水利、架桥铺路;每逢自然灾害,也会救灾赈灾,出钱捐资、献物,解救穷苦。此外,在文化教育建设、日常的乡村宗族事务、民事纠纷调解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中国古代乡绅
伦理学家说——
常识和观察告诉我们,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乐于助人,他们是利他主义者,秉承“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信念,具有无限的奉献精神,为人处事上较少考虑个人得失。他们心怀仁爱、悲天悯人,常常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结。
特蕾莎修女出生于小市民之家,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家庭温馨。在亲眼目睹印度穷苦人民的惨状之后,她毅然投身于慈善事业,终其一生,为穷人服务,致力于消除贫困。1979年,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她被教皇保罗二世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单;1999年,她被美国人民投票选为二十世纪最受尊敬人物榜单之首,排在其后的是马丁路德金与肯尼迪。
特蕾莎修女
营销学家说——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平台的兴起勃发,粉丝经济的时代已经全面来临,企业只有通过分享自己的理念、构思、设计、产品、推广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甚至包括创始人、CEO的一举一动,和粉丝紧紧联系在一起,建立以粉丝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为粉丝创造最大限度的价值,才能够赢得日益激烈的竞争,并获得丰厚的回报。
有图有真相:
Hello,Indian Mi fans! Are you OK?
有更多的人,他们还会提出更多的解释和说法。
在我,一个写作人看来,
文字书写完毕,就意味着她拥有了生命;而选择发布出来,则象征着她承载了交流的期许,推开了通向广阔世界的大门。
文字的分享,让人与人的意识相连、想法互动,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又架起了一道看不见的桥梁,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传递思维与情感,而不失想象与发挥的余地。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都能透过纸面、屏幕,从中获得愉悦和享受。
写作,是一个人的音乐会;
交流,是一群人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