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学习,准确地说是学习力。学习力贯穿孩子的一生,能够帮他们吸收新鲜事物,获取对未来有益的知识和能力,扫除路障,一往直前。最重要的是,专注而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中时,那种身心愉悦的感觉,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
“三年级现象”引起的早教反思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智力发展的过程,智力成长必须依附于心理成长之上,家长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且这个规律遭到破坏,孩子的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
在孩子的心智都不成熟的状态下,对其进行超前教育,耗费大量时间强迫其死记硬背的知识,到了孩子心智成熟的年龄,他可能只花几天就能完全掌握。超前教育带来的过大压力,会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产生庆学情绪。
家长的教育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点,切勿操之过急。在孩子幼儿阶段的学习中,家长的首要任务不是教他记忆任何书本知识,而是帮助其养成以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以下习惯
1.保持热情
首先,家长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和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比如“猴子捞月的故事”"三只小猪的故事”,他们就会非常爱听,还能从故事里学到一些简单的道理。
2.勤于思考
幼儿在学习中注意力不持久,容易分散,总是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应该培养其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3.积极发言
家长可以在游戏中设置教学情境,跟孩子轮流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家长在扮演学生时要多举手发言,给孩子做示范。引导孩子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
建立学习型家庭
近年米,教育心理学家对“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倡议声越来越高。学习型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体现在学习书本知识和在实践中学习两方面,成员会将充电学习看作实现自我价值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方式,而且成员之间积极互动、互学,共同维护家庭中良好的学习风气。
那么,在建立学习型家庭的过程中,家长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加强自身的学习
家长应该做孩子的学习榜样,认识到提高自身的重要性,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追求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
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开展家庭知识抢答赛,分享看过的好书,讨论对社会现象或生活中事件的看法等。
3.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家长可以多安排一些家庭共享时间的活动,比如晚餐交流、饭后散步、睡前交谈、亲子阅读等。
4.提倡成员全方位互相学习
家里给孩子买的书,不管是漫画、童话,还是百科全书,家长都可以拿来看。如果孩子对家长收藏的书感兴趣,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阅读。
物质奖励会毁了孩子的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德西讲过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一位老人的家门前,每天都有一群调皮的孩子嬉戏玩耍。老人对门前的吵闹声实在无法忍受了,就想出了一个妙招。有一天,他走到孩子们跟前,给了他们每人10美分,微笑着说:"我平时的生活实在太无聊了,非常感谢大家在门口玩要,给我带来了快乐,欢迎继续来这里玩。”孩子们愉快地接受了“硒劳”,果然他们第二天又来了。这次老人面露难色地说:"对不起,亲爱的孩子们,我发现家里的储蓄不够了,因此今天只能发给你们每人5美分。"孩子们有些失望,但是也接受了。第三天,老人将“酬劳”降到了2美分,他恳求孩子们不要走,但是孩子们气愤地表示:“这么一点钱还想让我们来玩?哼,我们再也不会来了!"
心理学上将这种主观行为的动机从内部意愿转向外部刺激,停止外部刺激,主观行为的动机也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称为“德西效应”。
家长在学习上使用物质奖励,表面上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实际上却是在无形之中将孩子学习的动机由“发现乐趣、探索知识”变为“获取物质奖励”,而这无疑会大大削减孩子对学习本身真正的热情。从效果上来看,物质奖励并不能达到持久的效果,心理学上著名的“雷珀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雷珀将一些喜欢画画的孩子分成了A、B两组。他向组的孩子许诺,如果画得好就会得到奖励。他对B组的孩子只是说,很喜欢他们画的画,想欣赏他们的作品。两组孩子最初都很愉快地画画。然后 A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只是得到了口头上的点评。3个星期以后,A组的孩子对画画的兴趣明显减退,而B组的孩子仍然热情不减。后来,雷珀在不同的国家,针对孩子们不同的爱好,做了多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综上所述,持续的物质奖励会毁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并且并不能起到长久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万一孩子因此养成做任何事都要交换条件的习惯,那就得不偿失了。
孩子年龄小,同时有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家长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也很有必要,但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1.物质满足和学习任务是两码事
家长要把物质满足和学习任务区分开来,千万不要常常给二者画上等号,否则就相当于给孩子输入了功利和交换的想法。孩子很单纯,家长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也不要玩这样的“小心机”,切忌在正常的交流中
2.奖励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近段时间学习很辛苦,想在物质上犒赏他一下,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实行犒赏时一定要声明所奖励的是孩子的学习态度而非学习结果,比如,可以说“看你最近学习都累瘦了,想带你出去玩一下”,但不要说“这次你考了前3名,所以可以带你出去玩”。
别让功利性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一定要是“有用的”,这种带着功利性的教育思想,在家长中并不少见。
其实,这种在孩子的学习中尤其是自主兴趣培养中,过多地加入功能性的教育方式,在无形中本末倒置,将“孩子要做什么”变成了“要孩子做什么”,功能取代了兴趣,任务取代了自由,会大大削弱孩子的感性体验和生命主体体验。
为了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家长就应该摒弃这种功利性的教育心理。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1.不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做一个安静的欣赏者和陪伴者就好,不要对孩子自主选择的内容横加干涉,比如孩子喜欢看图画书,家长想让他多识字就让他看文字书,这样做会削弱孩子看书的兴趣;不要总逼着孩子必须要从学习中掌握什么知识,比如规定任务让孩子写读后感等。
2.不盲目跟风报班
很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有的甚至同时报了三四个兴趣班,什么热门报什么,什么有用报什么。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学什么,只有他自己真正感兴趣,才可能被激发出自主学习的热情。
3.不把兴趣和特长混为一谈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画画、学钢琴,就应该考级、考证,发展出特长,对未来有帮助,这样才算是有用的,没有白学。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家长觉得他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告诉他“你不适合画画”。其实,即使孩子画得不好,将来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但是他喜欢画画,画画的过程让他投入、快乐,家长为什么要干涉呢?发展兴趣的意义,不就是让他陶冶情操和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吗?
让孩子自主安排学习和玩乐的时间
为什么妈妈管得松了,孩子们反而变得自觉了呢?有教育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孩子,首先必须是自由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自觉的人。如果孩子的学习时间和计划一直由家长控制,那么他就不可能发展出自身真正的计划力和执行力。相反,他的心里只有服从、叛逆或无力感。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管理从“紧”到“松”,表面上只是改变了管理的力度,其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彻底大改变:家长的角色由“监督者”和“控制者”,变成了“欣赏者”和“等待者”。家长赋予孩子信任,以及自主管理的权力,这会唤起孩子内心深处的被尊重感和自我责任感。
自由的环境会催生孩子自主学习的热情,一般来说,孩子越自由,他学习就越自觉。生活中那些在学习中自觉、自律、效率高,能很好地
安排学习和玩乐时间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都得到了足够的自由,这就是教育中适当放手的魅力,家长越不操心,孩子就越不让人操心。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的自我管理车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尚不完善的时候,家长的放手要循序渐进,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应加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具体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孩子自己制定学习时间表
学习时间表的制定非常有必要,它能够让孩子对任务一目了然,合理地分配和运用时间,了解自己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学习和玩乐的顺序,但是为了保证孩子作息的规律,以及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可以给出“结束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在十点之前写完作业睡觉”。
2.教孩子分清任务主次一
孩子如果对任务的重要性分辨不清,就容易出现该学习的时候跑去玩,该玩的时候又惦记着作业没写完,做事三心二意,学没学好,玩也没玩好的情况。家长应教孩子辨别任务的轻重缓急,比如第二天就要交的作业,应一口气写完,等写完了有空余时间再休息。如果是下个月才考试,这周末想放松一下,就尽量去玩耍放松,不要总是惦记复习的事。
3.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责任感是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孩子有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才会更加自律,合理约束自己。所以,在孩子懒惰、懈怠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多地催促、指责,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比如贪玩没写作业,家长不用逼着他写完,只是提醒他“你不写也可以,但明天会被老师批评哦”,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