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件事》第3章,转动的心念~读书笔记

一、读后感:

  经常听很多人说,我不得不这样做,按作者的分析,其实就是一个假人,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实际做的,三者不一致,大部份人过的是半吊子人生。想到王阳明修心,修的是蒙住良心的尘埃,修得知行合一,修得”我心光明“

  要改变,关键在于转念:觉知、接受、臣服。不然过的就是半吊子人生。首先是管理好自己的念头,人一生中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想,起心动念是源头。

    用心、认真,置心于一处,不忘初心。小逆境改变见识和能力,大逆境能转化心性。常说不能三心二意,这个三心就是:惭愧心(反求诸己,把自己缩小)、慈悲心、感恩心。修三心,能带人转化心性,走出逆境。这三句话用到我们日常就是常说的:对不起、我爱你、谢谢你。

    转变心念(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改变(思想~语言~行为)习惯~),就能改变性格(修真心-自我疗愈)、性格又决定命运

    人生三件事,老天爷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们能改变的是自己的事。在人生的道路上,修欢喜心,快乐这件事可以自己做主。从点滴小事、微习惯,微公益做起。比如刚刚妈妈开热水器,说热水前的冷水不要放掉,可以接起来用着它用

二、重点划线摘抄:

>> 修身修什么?“修个性”而已。修个性,重在修一颗真心;修真心,要先主动觉察,这就是现代人所谓“自我疗愈”的精髓。

>> 又半吊子了,又“不得不”了。二话不说,立即转念。常做“转念作业”的人,一定能看见:人生真的没有不得不,只有不接受和不愿意,接受了就不会抱怨,愿意了就不会无奈。“不得不”真的是人想出来的。以后遇见“不得不”,转念就对了

>> 不得不,就是半吊子人生,意味着对自己的处境既不愿面对、接受,又无法处理、放下,卡在半空中,除了无奈和抱怨,还能做什么呢?

>> 修炼欢喜心很简单,就是从今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决定自己要快乐,这样就好了。

>> 在这条道路上,我最大的发现就是快乐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人生成败顺逆,有太多不如意,但快乐这件事,却是我说了算!

>> 对不起!我爱你!谢谢你

>> 所以做好学生,必须修心。能修出惭愧心或慈悲心,已经可以“心不随境转”了;若能再加上感恩心,心能转境,就离心想事成不远了。岂不善哉

>> 面对苦,有三种境界:心随境转,心不随境转,心能转境

>> 有句俗话说:跌倒了,不要随便站起来,要先看看地上有什么宝贝,捡起来再起身

>> 缘”来自外,“因”来自内,当人从外界遍寻法理,仍然走不出时,只有这三种心能引领其来到内在“因地”,找到间隙走出来。

>> 能带我转化心性、走出逆境的只有三种“心”:惭愧心、慈悲心和感恩心。

>> 通常小小的逆境,突破的是见识和能力;从大逆境突破的则是心性的转化。因为大逆境千丝万缕、纠结交缠,讲道理、找方法、用资源都过不去,最后只能转化心性,才过得去。而心性转化,最是难能可贵,也必将受用无穷。

>> 要找回真心,“置心一处”于初衷,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就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了。

>> 大道至简,“置心一处”而已。心不用,就不在。置心一处,就能启用;置于何处,且问初衷。

>> 稻盛和夫说,他一生从未制订过长期经营计划,只“充实”地度过今天,就能看见美好的明日,因为“无论是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人更积极地挑战下一个目标”,他认为这种状态是“宇宙和人类之间的一项约定”。

>> 人一生做最多次的是什么事?

答案是:想!人一生重复最多次的不是呼吸,而是“念头”

>> 因为执念是一切“对立相”的源头。必须有人先放下执念,才可能重建人与人的连接,才有机会一起从地狱中解脱。谁先做?除了自己还有谁?

>> 修行之人讲究的“戒”,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乱想,这是一切“戒”的源头

>> 就是要人时时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慎之戒之

>>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 我才明白自己错过的不是没发大愿,而是没用“愿意”去化自己的“个性”。

>> 发现了一个诀窍:要修炼愿意,为别人容易,为自己难;大家一起容易,自己单独难。若能有一群人都愿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么不难修炼出个“万事愿意”来。所谓“愿力”,就是这么修炼出来的。

>> 把这些“不愿意”一个个找出来,修炼成“愿意”,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 人用自己一招半式的“独门绝技”走江湖,闯出名号后,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建自己的城堡,城堡越大、越坚固,就越安全、越舒适,“堡主”因此就不用再改变自己了。不改变,意味着不再成长,离人生花园百花齐放的境界也就越来越远了。

>> 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愿力的;愿力的修炼,就是从每件小事背后的“不愿意”开始的。通过小事,看见自己的“不愿意”,把这些小小的不愿意修炼成愿意,是愿力修炼的关键所在。

>> 原来,自己所谓的“做大事”,不过是自我膨胀的合理化,而且在膨胀自我的过程中利用了别人、贬抑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